政府信息公开
政  策
  • 规章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政府规范性文件
    • 部门规范性文件
  • 政府文件
  • 部门文件
  • 历史文件

蜂桶寨管理局多措并举确保生态安全

来源: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发布时间:2019-11-29 09:03 浏览次数: 字体: [ ] 收藏 打印

蜂桶寨保护区地处宝兴县东北部,是以保护大熊猫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75年批准设立,1979年正式建立,总面积39039公顷。南北长约53千米,东西均宽8千米,海拔最低点1200米,最高点4896米。保护区周边涉及4个乡镇,13个村,44个组,2068户,7227人。近年来,蜂桶寨管理局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多措并举,切实加强保护区巡护监测力度,着力打击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活动,全面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取得了保护区内40年来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和重大林业刑事案件的显著成绩,确保了区域内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安全。

一是实行网格化管理,扎实开展巡护监测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无缝对接、全面覆盖、责任到人”原则,构建“蜂桶寨管理局-管护站-森林管护员”巡护监测体系。以森林管护员管护林班为监测网格单元,实行网格化管理,做到监测网格明晰,职责主体明确,目标任务具体,确保巡护监测工作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每年巡护

1600余人次,巡护监测线路400余条,真正做到了“横到边、纵到底、全方位无死角”全域管护。

二是结合红外线相机,提高保护管理效能。在巡护监测的基础上,辅以红外相机监测手段,以2平方公里为网格安放150余台红外相机,通过捕获的照片和视频,掌握区域内人类活动干扰、森林生态系统发育和野生动物种群动态变化情况,并以此为参考依据,及时调整保护管理措施,有效提高保护管理水平。

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管控能力。持续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体系,实现精细化监测管理,不断提升管控能力。在保护区内11个主要沟系、路口安装“天地一体化”实时监控系统,加强入山人员管控和森林火灾预警,及时发现和查处破坏森林资源、危害生态安全行为,由被动核查变为主动发现,提高生态保护的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

四是积极探索共管模式,促进社区和谐发展。推行参与性资源管理,在周边社区聘请20余名群众从事生态管护工作,构建了周边社区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管联防体系,有效缓解了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间的矛盾,实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居民共同发展目标。

通过多种有效措施,逐步建成“网格化监管+精细化监测+信息化管理”模式。实现区域各个节点巡护到位、重点区域数字化,全域统一管理,使保护区的管理更全面、更便捷、更可靠、更科学。蜂桶寨管理局将继续探索,努力建立以实时监控系统、报警系统、道路监管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分析系统等为一体的监测体系和综合监管平台。为推进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作出更大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