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一盆砂,威胁百姓家”,“头顶库”作为尾矿库“病库”,是常年影响下游居民平安生活的安全隐患,也是监管部门头痛的治理难题。为切实治好这一“疑难杂症”,市、县安监局主动作为,积极介入,努力为“头顶库”综合治理解难题、谋出路。
专家把脉,摸“病根”。要想我市尾矿库“头顶库”综合治理取得实效,将头顶这“一盆”威胁百姓的“砂”根治,必先摸清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据统计,我市行政区域内共有尾矿库7座,含“头顶库”3座,均在汉源县境内。在省级部门的支持下,市、县安监部门多次深入一线摸排,汉源县聘请中介技术力量对3家企业开展全方位的实地考察及聘请第三方机构现场踏勘论证,三方专家“把脉”后找准我市“头顶库病根”:3家“头顶库”下游1000米范围内,1家影响下游13户36人;另2家下游有306省道、G5高架桥等重要设施,均存在较大安全风险。急需采取改变尾矿排放方式、尾矿库清浊分流整改、增设截渗系统、排水系统加固等升级改造或隐患治理方式。
对症下药,开“良方”。“病根”已明,我市创新“企业负责、领导联系、部门联动、乡镇配合”的工作机制,狠抓综合治理工作。市政府副市长王冬林、市安办主任黄熹、时任汉源县县长郑朝彬多次安排部署并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实地查看、听取并协调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省、市、县“三方会诊”,分析、研判并制定改造升级和闭库2种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汉源县专门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尾矿库综合治理小组,专职负责尾矿库综合治理的日常工作;市、县、乡(镇)、村、组五级层层签订“头顶库”治理目标责任书;安监、环保、水务、国土等部门分别制定安全、环境、稳定等方面的风险防控措施;行政审批中心开通“绿色通道”,简化相关手续办理流程,最大限度缩短尾矿库综合治理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时限;企业制定科学、合理且易于实施的“一库一案”、“一库一策”方案。
复诊复查,调“处方”。从2016年7月开始,市、县安监部门每月均有领导及专家到企业沟通、指导、协调,在指导、检查过程中发现正在建设的峨汉高速公路施工占用了汉源宝通矿业有限公司选矿厂(黑石沟)尾矿库“头顶库”下游部分河道,使闭库方案中河道疏导等工作无法进行。经省、市、县安监部门多次与峨汉高速公路承建方协商后,及时调整治理方案,将原定的闭库方案调整为隐患排查治理,确保“头顶库”综合治理工作稳步推动。
药到病除,显成效。自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3家尾矿库企业共计投入治理资金292.82万元,完成库容治理215万立方米。2018年6月至11月,我市组织省级专家及安监部门分别对3家尾矿库“头顶库”综合治理项目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估合格率为100%。至此,我市3家尾矿库“头顶库”综合治理全面完成,切实提高我市“头顶库”安全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