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  策
  • 规章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政府规范性文件
    • 部门规范性文件
  • 政府文件
  • 部门文件
  • 历史文件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雅安市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来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11-08 11:58 浏览次数: 字体: [ ] 收藏 打印

各县(区)人民政府,经开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雅安市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11月8日

雅安市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

改革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全面开放合作战略,按照市委四届四次全会关于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能力推进外经贸协调发展精神要求,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办函〔2018〕75号)部署安排。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雅安市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的战略部署和“优势叠加、分类促进,以点带面、全域自贸”的原则,以及我市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部署,在区域协同发展,绿色产业振兴、开放创新驱动等“六大工程”指引下推进我市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

(二)主要目标。通过协同改革、协同创新、协同开放、协同发展,培育一批改革创新排头兵、对外开放新高地和区域发展增长极。力争培育我市部分县(区)进入全省2020年培育打造的15个协同改革先行区,以此引领带动全市共享自贸试验区改革红利,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对外开放影响力。

二、申建条件

鼓励支持具备以下条件的主体申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

(一)体制机制灵活,且具有平台、功能、产业和渠道优势的各类省级开发区。

(二)符合全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和立体全面开放格局战略部署,改革创新能力强、开放发展优势明显、区域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各类经济功能区。

(三)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鲜明、开放潜力较大的县级行政区域。

三、重点任务

(一)联动推进核心制度创新。聚焦构建现代政府治理、双向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创新创业等“五大核心制度创新体系”,强化联动试验和系统集成。实施“营商环境对标攻坚大行动”,着力构建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加大商事制度改革力度,深入推进“证照分离”“照后减证”等改革,进一步提升企业开办、注销便利化水平。持续抓好商事法律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以更好更快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为导向,联动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加快建设审批便民示范区。进一步推进中国(四川)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全面实施国家《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基础上,积极发挥好自贸试验区可复制推广经验作用,扩大产业开放程度。〔责任单位:市审改办、市政管办,市工商局、市商务粮食局、经开区、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率先复制推广改革经验。按照四川省“自贸红利进园区”专项行动部署,支持协同改革先行区充分享受自贸试验区改革制度性成果。积极推广国家层面各批相关改革试点经验和最佳实践案例,率先推广四川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成果。将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的复制推广纳入本地区重点工作,完善复制推广工作机制,适时开展专项督导。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证照分离”“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等制度创新成果扩容提速。积极向国家推荐申报“试得好、看得准、风险可控”的联动试验成果。〔责任单位:市商务粮食局,市政管办、市工商局、经开区、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协同建设对外开放平台。充分支持协同改革先行区利用现有铁路、无水港、高速路网枢纽,升级完善软硬件设施,强化资源整合、政策保障和服务支撑,统筹设立一批布局优化、功能整合的开放平台,加快形成类别多样、功能齐全、支撑有力的开放平台载体“一张网”。充分结合区位、产业等优势,支持设立国家开放口岸,提升口岸能级,大力培育口岸经济。综合考量当地进出口体量、开放型产业发展水平、开放型项目建设等因素,积极推动新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保税仓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支持新设一批进口肉类、粮食等进境商品指定口岸。加强口岸管理部门执法合作,实施数据互换、执法互认和协同监管,提升通关一体化水平和开放合作力度。〔责任单位:市商务粮食局,市交通运输局、经开区、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坚持“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着力建设一批对外开放战略枢纽和支点。支持建设南向开放重要门户,依托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珠三角地区,巩固提升南向开放合作机制、川港合作会议机制,积极参与中国—东盟框架合作和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中巴等国际经济走廊建设,推进国际产能、经贸、文旅合作。打造东向开放高端产业承接地,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地区,加快承接美日韩和长江经济带先进生产力转移。建设西向对欧合作国家级平台,促进与欧洲国家高端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合作。探索建设北向开放桥头堡,主动参与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粮食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文体广新局、市旅游发展委、经开区、各县(区)人民政府〕

(五)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提升双向投资质量效益,实施集群招商、联合招商、配套招商,强化外商投资产业梯度布局,探索打造“两国双园”“多国多园”。共同建设走出去“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构筑全省统一高效的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围绕贸易强省建设,实施外贸优进优出工程,培育特色鲜明、集聚效应凸显的外向型产业园区。创新发展跨境电商、技术贸易、文化创意、知识产权等服务贸易,发展供应链试点示范企业。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推进企业、产业、城市、人才国际化。强化高端人才支撑,为外籍高层次人才提供出入境便利,开辟人才流动绿色通道,打造国际人才集聚高地。〔责任单位:市商务粮食局、市投资促进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文体广新局、经开区、各县(区)人民政府〕

(六)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根据协同改革先行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紧扣全省万亿级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及数字经济,积极开展产业人才合作、企业对接联动、项目载体共建等深度合作,推动产业优势互补、协调联动、错位发展。制定成本分担和利益分享、人才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措施,建立“总部+基地”“龙头+配套”等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积极探索“存量不动+增量分成”的区域利益分享模式和跨区域合作项目经济产出分配办法,共同促进区域人才、科技、教育、医疗等资源协同联动。〔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门、经开区、各县(区)人民政府〕

(七)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发挥川西交通枢纽优势,重点推进智能化多式联运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快融入构建陆海互济、东西畅达、南北贯通的“四向八廊”对外经济走廊。融入“蓉欧+”战略,积极承接中欧班列(成都)对我市经济的辐射服务功能,加快规划建设物流基地,继续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和无水港建设。按照“川西区域物流中心、川滇藏战略性物流中心、进藏物资集散地”定位和 “一园区、三中心、四服务站”现代物流体系规划布局,加快推进物流节点建设,引导企业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大力建设物流主体队伍,着力引进全国性大型物流骨干企业,提升完善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雅安无水港项目建设,实现将宜宾港、重庆港、南京港、泸州港港口的功能和服务的进一步延伸。把握川藏铁路成雅段通车带来的机遇更好实现公、铁、水无缝对接。〔责任单位:市商务粮食局、市交通运输局,经开区、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设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经开区、各县(区)人民政府和市级有关单位为成员的申建协同改革先行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制,协调解决申建工作重大问题,指导制订先行区申建方案,力争进入全省2020年培育打造的15个协同改革先行区。〔责任单位:市商务粮食局、市交通运输局,经开区、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强化政策支持。各县(区)人民政府、经开区和相关市级部门(单位)要结合国家支持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研究出台支持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改革创新的政策举措。先行区要加快推进与发展相适应的行政审批、市场监管等各项改革工作,在产业、财税、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加强法治保障,把推进先行区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经开区、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注重培训宣传。积极参加“自贸试验区建设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专题培训”“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研修交流”和“自贸大讲堂”活动。加强参与新型研究智库建设,开展内陆自由贸易港、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等战略性课题研究。强化“线上+线下”立体宣传,实时展现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动态、成效亮点。〔责任单位:市政府新闻办、市商务粮食局,经开区、各县(区)人民政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