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  策
  • 规章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政府规范性文件
    • 部门规范性文件
  • 政府文件
  • 部门文件
  • 历史文件

雅安市多元产业助脱贫 文旅融合促传承——石棉县蟹螺藏族乡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成效明显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10-30 15:05 浏览次数: 字体: [ ] 收藏 打印
  大渡河畔,涛声依旧;高山藏乡,歌舞依然。

千年的民族,源远流长。蟹螺堡子里,那些传唱了千年的神秘歌曲,不时在高山上响起。

近年来,在石棉县蟹螺藏族乡的各个村里,一个个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民生行动,吹响了石棉县蟹螺藏族乡村民们致富的号角;带着中国传统村落的殊荣,他们以文旅融合的模式,让尔苏木雅文化展示出独有的魅力。

多元产业

助力藏族同胞脱贫致富

“我家种了500盆黄草,有1亩多青脆李,还种了蔬菜,致富不成问题!”10月25日,石棉县蟹螺藏族乡新乐村2组村民蒲永红正在自家的楼顶上忙碌着。

楼顶上用黑色网盖着的一盆盆石斛,就是他口中所说的黄草。

很多贫困户通过发展这样的庭院经济,走上脱贫路。蒲永红就是其中之一。

新乐村,是石棉县26个贫困村之一。2017年,该乡在新乐村引导70余户群众发展石斛种植21850盆(其中贫困户19户),积极鼓励群众发展家庭蜂园,安置老式蜂桶200余桶(其中贫困户5户);引导农户发展重楼、白芨等庭院中药材种植,进一步提高庭院利用价值(其中贫困户10余户)。

除了庭院经济外,新乐村的产业也很多元化。

新乐村第一书记余江介绍,新乐村土地分散,土质构成差异大,他们结合山区优势,引导群众根据不同的土质、不同的海拔,不同供水条件的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形成“一组一品、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格局。

2014年,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44户468人,有大湾村、新乐村、猛种村、俄足村等四个贫困村。其中,大湾村于2016年摘帽退出,新乐、猛种和俄足三个村也在今年摘帽退出。

多元化产业,让当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据蟹螺藏族乡党委书记李挺介绍,近年来,该乡积极谋求在大面积发展产业的同时,尊重群众的实际情况,推行一村一品,保证产业的规模上台阶;落实一组一业,鼓励同一区域发展同一适宜的产业。

文旅融合

保护传承尔苏木雅文化

一幢幢石头房屋矗立在大山深处,格桑花开得正艳;一座崭新的蟹螺藏寨拔地而起,新建落成的藏寨更显古朴、神奇、雄伟,旅游硬件设施和旅游服务功能极大提升。

10月25日,在石棉县蟹螺藏族乡江坝村5组,当地藏族村民唐全友正在屋外的田地里劳作。

“一到节假日,很多游客都会来参观我们的新堡子!”唐全友说的新堡子是灾后重建的新村,而老堡子则是以前的老房屋。

蟹螺乡江坝村辖6个村民小组268户837人,其中尔苏藏族286人。江坝村是全县尔苏藏族最大集聚地,也是四川省尔苏藏族文化研究中心之一。

近年来,为了更好发展江坝村文化旅游项目,石棉县聘请专家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充分挖掘当地传统生活中的乡村景观与民俗景观要素,围绕松林河流域生态博物馆、民俗古村落建设规划,结合中国传统村落建设规划,努力将蟹螺堡子打造成独具尔苏文化色彩的民俗风情体验地、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地和生态观光与室外运动体验地。

“蟹螺新藏寨的成功打造,无疑是对老寨的保护和开发,新老融合,游客既可以感受老寨的古朴与厚重,也可以感受新寨的时尚和现代。”江坝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康说。

近年来,蟹螺藏族乡在一直持续加强着江坝村等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他们结合产业发展,以打造国内外独具尔苏文化色彩的民俗风情体验地、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地和生态观光与室外运动体验地为目标,全力做好民族民俗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和发扬,推动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国际古村落保护典范”的发展定位,把蟹螺堡子打造成为以尔苏藏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精品村寨、藏羌彝文化走廊民族旅游示范样板和尔苏藏族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