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  策
  • 规章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政府规范性文件
    • 部门规范性文件
  • 政府文件
  • 部门文件
  • 历史文件

【气象科普】天气条件与抗震救灾

来源:市气象局 发布时间:2017-08-11 10:04 浏览次数: 字体: [ ] 收藏 打印

地震发生后,能否有效地开展救灾工作事关重大,而天气对能否顺利实施救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震发生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气象服务,可以给抗震救灾提供可靠决策依据。

温度。地震发生后,一般是房屋倒塌、民无居所,甚至在残砖瓦砾下还埋着亟待救援的人和亟待清理的尸体。温度高,极易消耗被困人员和救援人员体力,尸体容易腐烂,细菌易滋生。温度低,也会给露宿野外的群众带来不便,在缺少御寒物资的情况下容易感冒、冻伤。感冒后,在高原地带还会引起肺气肿等高原疾病,会危及生命。

降水。地震发生后,出现降水天气是最不利的。不仅给缺少帐篷等物资的群众带来不便,而且会给交通等带来影响,路面泥泞或者结冰、积雪,不利于开展救援工作。降水天气出现时,往往会出现雷击、低温等天气,对救灾影响较大。而且降水对面临险情的水库等更是雪上加霜。

大风。大风天气对救灾也会带来影响,大风吹起的沙尘使灾区和救灾沿途能见度极低,不利于救灾,也不利于车辆通行。而且地震后,很多群众在野外用火,加之帐篷等都是易燃物品,容易引发火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