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源县以乡村旅游为抓手,结合“一三互动,产村相融”发展目标,按照“全域旅游,全域景区”发展思路,着力推进旅游抓点扩面。在培育汉源花椒、金花梨、白凤桃、大樱桃、晚熟黄果柑、有机蔬菜等十大产业基地的基础上,突出“花海观景、鲜果采摘、农家体验、山水鉴赏、文化陶冶”特色,探索“宜品、宜养、宜游、宜娱”的乡村休闲旅游模式,成功创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充分发挥重点景区带动、乡村旅游拉动、旅游土特产品撬动的作用,助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据统计,2015年,全县接待乡村旅游游客199.84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4.86亿元。2016年1—9月接待游客306.0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19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44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7亿元。
一、加快项目建设,实现景区(点)联动。以“一湖一山一峡一岭”为重点,围绕“打造农旅文旅体验中心、阳光康养度假中心”,全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以汉源湖县城滨湖景观湖堤工程、山水国际康养度假酒店、民政康养中心、万合康养度假酒店、水上度假酒店、电影院、博物馆、岗顶公园玻璃栈道、环湖自行车骑游道、轿顶山、古路村旅游观光索道、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等精品景区(点)的项目建设,加快推动景区点的打造升级。提高汉源旅游的对外吸引力,辐射带动周边9个乡镇、17个贫困村群众脱贫增收。
二、注重标准化建设,实现乡村旅游拉动。全面实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坚持“三产互动”,建成150公里的百里果蔬生态文化旅游长廊自驾游环线公路。公路连接梨花山坞、桃花源、清溪文庙、鹤舞田园、锦绣田园以及果蔬长廊各景点,将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家庭农庄、农家乐和旅游景点串点成线,把新村变景区、民居变景点、果园变公园,让游客感受生态之美、体验采摘之乐、品尝鲜果之味。汉源县成功创建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花海果乡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在成功创建花海果乡AAAA级景区和建成百里果蔬长廊后,以九襄阳光康养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提升花海果乡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带动百里果蔬长廊环线区域内的7个乡镇,8个贫困村增收脱贫。九襄、双溪、清溪、大田创建成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申沟村、新堰村、前域社区等8个村成功创建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三强村等4个村创建为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双溪乡申沟村成功创建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花海果乡景区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四川100个最美拍摄点”、“四川十大最美花卉观赏点”。汉源华新苑度假村成功创建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有8名农家乐业主和村支部书记获得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称号。清溪镇同心村正在争创“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村”。
三、制定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实现政策带动。汉源县于2016年制定出台了《汉源县旅游产业扶持办法(试行)》,从乡村旅游发展、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景区(点)创建、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等方面进行产业发展扶持,并积极引导贫困村发展休闲农庄、养生山庄、花果人家、生态渔庄、民族风苑等乡村旅游特色业态,鼓励和指导贫困村的村民参与旅游经营或从事旅游服务、开设采摘、种植等农事体验项目,增加贫困村村民收入,助推贫困人口脱贫。注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指导开办农家乐,成立了九襄镇三强村、双溪乡木楠村、清溪镇同心村乡村旅游合作社,扩大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提升接待水平。全县共有华新苑度假村等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16家,普通农家乐和乡村酒店、民宿等180余家。
四、加大土特产品开发力度,实现旅游商品撬动。推出“五瓶酒”(玛咖酒、紫薯酒、黄果柑酒、阿咪子苦荞酒、樱桃酒)、“四种肉”(大渡河牦牛肉、坛子肉、黄牛肉、皇木腊肉)、“三样面”(牦牛壮骨面、鸡蛋挂面、大宽面)以及汉源贡椒、大樱桃、梨、苹、黄果柑、葡萄等旅游土特产品和四季鲜果。注重包装设计和营销,打造了一批具有汉源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提升汉源土特产品的经济效益,实现增收致富的目标。
五、常年举办会节和赛事活动,实现宣传推动。加强贫困乡镇、贫困村区域的旅游景区(点)、线路产品和乡村旅游的宣传营销,提高对外影响力。加强对旅游扶贫先进经验、突出成效的宣传,提高旅游扶贫工作的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通过举办“梨花节”、“桃花节”、“品果节”、“葡萄节”、“火把节”、中华龙舟赛等会节和赛事,搭建乡村旅游营销平台,开展宣传推介活动。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进行营销,实现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让当地农户通过出售自家农副土特产品获得收入;吸引大量客流,引爆旅游消费,增加贫困村村民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