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县有11个贫困村320户贫困户884个贫困人口在“三条走廊”中的公里百万亩生态果药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规划区域内。通过精准识别确定有条件和劳动能力的产业脱贫贫困户172户。芦山县依靠百万亩生态果药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规划的辐射带动,在贫困户发展茶叶种植、大棚蔬菜、猕猴桃种植以及养殖业等农业产业,确保有条件和劳动能力贫困户有增收脱贫产业。通过扶贫产业发展,提高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稳定越过国家扶贫标准线。“三条走廊”辐射区内计划2016年为6个贫困村,分别为同盟村、红星村、石凤村、兴林村、快乐村、小河村的共95户贫困户脱贫。
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思路,着力壮大畜牧、茶叶、猕猴桃、蔬菜和中药材扶贫骨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区域性特色扶贫产业,加强“产加销”全产业链建设,推动畜牧茶叶、猕猴桃、蔬菜和中药材等产业链条延伸到贫困村、贫困户。
(一)建立农业产业扶贫到户机制。确定产业脱贫的贫困户逐户了解情况,分析致贫原因,仔细甄别,因户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到户指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选择脱贫产业;制定产业脱贫等脱贫方式,到户指导贫困户选择脱贫方式,实现因户施策;制定资金扶持、种源提供等扶持方式,到户指导贫困户自主选择。
(二)建立农业产业扶贫到村机制。产业发展指导到贫困村,指导贫困村优选主导产业,发展“一村一品”;农业产业链条延长到贫困村,实现“产加销”一体发展;农业产业扶持资金落实到贫困村,因村施策,制定扶贫产业发展政策。
(三)建立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农业园区的投入和建设力度,把农业园区建成扶贫产业的示范园区,吸引业主到园区实施种养、加工和销售,做大做强“一乡一业”,带动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按照“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建立起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在六个方面受到益处。一是土地流转受益,对缺乏劳动能力和经营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获得收益。二是产业前端受益,对参与产业发展缺乏资金的贫困户,采取政府或业主垫付部分或全部种子、种苗款项的方式,帮助发展产业。三是保护价格受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电商平台与贫困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按保护价收购;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按市场价收购。四是利润返还收益,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为契机,落实电商销售贫困户农产品利润返还措施,对高于本地市场销售利润的30%返还给贫困户。五是务工就业受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季节性用工和长期用工要优先使用贫困户的劳动力。六是股份合作受益,鼓励扶持贫困户的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参股到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获得保底分红增加收入;积极探索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实施土地、林地入股到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增加财产性收入,实现有固定收入来源。
(四)建立完善的科技支撑机制。加强农业产业科技水平的投入,不断提升贫困户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到贫困村开展农业产业发展技术培训,对当年脱贫的贫困村至少举办2—3期种养业技术培训,帮助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坚持信息化助推贫困村脱贫,加快推进贫困村信息化建设,建成覆盖贫困村、贫困户的农村信息网络,每个贫困村至少培养1名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务的信息员。在全县农技推广队伍中选派技术人员到贫困村进行农村实用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