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算好收入账。立足实际需求,着力解决贫困人口“当前生计”。一是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因地制宜按照“种养相加、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鼓励贫困户大力发展短平快项目,重点解决近期增收、迅速脱贫的问题;二是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按照3240元的扶贫标准,研究制定了“两线合一”工作方案,在10月底前实现低保政策兜底;同时积极开展养老扶贫,对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中失能、半失能老人实行集中供养,使约300户贫困家庭劳动力通过产业发展或务工增加收入、实现脱贫。
(2)算好发展账。一是统筹运用重建成果,做好“转化文章”。 促进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互促共融,把灾后重建成果转化为脱贫攻坚的项目基础,增强贫困村发展的“造血功能”,让贫困群众更好实现自我发展、参与发展、共享发展,推动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二是发展生态富民产业,实现“绿变金”。依托贫困村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以“五雅”为主的生态、绿色、安全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整合涉农项目114个、资金1.17亿元扶持贫困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贫困村农业特色产业总体规模达24.31万亩。围绕“一区三廊五雅”,贫困村“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产业培育,截至目前,全市引导贫困村培育发展农民专合组织222家,家庭农场118家,扶持316户贫困户成为种养殖大户。三是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实现“绿而美”。以建设“美丽雅安、生态强市”为总揽,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大力发展贫困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等。截至目前,全市在贫困村打造星级农家乐230余家、精品旅游村寨10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157个。
(3)算好感恩账。深化感恩奋进教育,组建文艺表演队,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与活力。大力实施文化惠民行动,加强贫困村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配齐硬件设施,配备农家书屋,实现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