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张明禄报道 8月1日,国务院新闻客户端的一则消息《总理点名后,“雷评”改革雷厉风行》,引起社会的广泛 关注。记者从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获悉,防雷减灾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到今年3月底,“雷评”等涉及防雷行政审批的所有中介服务全部清理规范完毕;每年将有20多万个工程项目避免重复许可,有效缩短办理时间,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
去年中国气象局率先主动取消“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和“防雷产品测试”两项技术服务,随后又按照国务院要求,将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和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改由气象部门委托有关机构开展,不再向行政相对人收取费用。到今年3月底,涉及防雷行政审批的所有中介服务全部清理规范完毕,“红顶中介”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彻底切断中介服务利益关联。已下放“除电力、通信以外的防雷装置检测单位资质认定”“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单位资质认定”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取消“防雷产品备案核准”“外地防雷工程专业资质备案核准”两个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取消“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有偿服务。
今年6月,国务院下发《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的决定》后,中国气象局立即取消气象部门对防雷专业工程设计、施工单位资质许可,主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沟通,做好将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许可,整合纳入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备案的协调工作,并与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等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对接,细化清单、明确责任。
根据国务院降低准入门槛、扩大社会参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要求,中国气象局制定下发《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管理办法》,全面开放防雷装置检测市场,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防雷技术服务,出台相关配套标准规范,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防雷减灾服务市场规则,规范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行为。
在“简”和“放”的同时,中国气象局制定了防雷装置检测的相关配套标准规范,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机制的建立,确保放下去的事项接得住、“管”得好,取消的事项不出现监管的真空;探索利用互联网建立监管平台和信用平台,强化执法监督。通过这些改革,大大减轻企业负担,并有效解决可能滋生腐败的“顽疾”。
下一步,中国气象局将继续按照“放管服”改革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的决定》,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监管”的要求,将防雷安全放在首位,认真做好全国雷电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努力提升防雷减灾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强与住建等行业主管部门沟通,建立工作机制,研究重大政策,协调标准规范,强化责任落实,进一步深化防雷减灾体制改革,更有力地激发市场活力。(责任编辑: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