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们知道信访工作曾被群众称作“天下第一难事”,据我了解到,广安区信访工作连续8年荣获广安市信访工作一等奖,3次被四川省表彰为信访工作先进集体,你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
答: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坚信“万丈高楼平地起,勿在浮沙筑高台”,只有做好了基础这一步,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好群众和信访工作。我们主要转变了三种工作方式。一是突出着力事前防范,转变事后处理的工作方式。我们坚持从源头抓起,带着深厚感情做群众工作,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积极融洽党群、干群关系,从源头上减少群众信访。区划调整以来,我们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新增财力85%以上投入到民生领域,完成省市民生工程322项,一大批群众所盼、所愿的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顺应了民意,温暖了民心。
同时,我们为了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问题,避免一般性问题演变成群体性问题,我们研究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在出台、实施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些政策措施、重大项之前,要开展信访稳定风险与经济效益双评估,充分听取信访部门意见,科学评估、充分论证,切实避免“决策刚出台、矛盾跟着来”的问题。特别是我们的国土、住建、人社、卫计、教育、民政等涉及民生较多的重点部门均制定了本系统、本行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
问:我们还特别重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坚持常态化排查,对全区各地各部门存在的矛盾纠纷、苗头隐患进行梳理,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确保心中有数、应对有策。坚持动态化管理,对摸排出的不稳定因素,进行逐一的登记建档,一一落实工作责任,完成销号,动态管理。坚持联动化办理,对排查出的重大不稳定隐患和信访案件,按照点对点的方式,分别落实区级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工作责任,定期研究,限时办理,推动矛盾纠纷有效化解,确保群众满意、社会和谐。
第二种转变是:突出积极主动下访,转变被动等待的工作方式。党的群众路线阐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我们一是主动联系服务群众。印发了《关于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意见》,开展了区级领导及部门联系指导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工作的一些工作制度,把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纳入班子和干部年度考核重要内容,通过主动联系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完善定期接访制度。建立区级领导定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长效工作机制,保证每个工作日有一名区级领导在群众接访中心坐班接访,乡镇部门领导随访随接,形成了主要领导带头带动、各级各部门上下联动、工作网络纵横延伸的良好工作格局。
三是机关干部经常下访。将干部下访作为走基层、“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和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区级领导深入联系乡镇(街道)接访、带案下访每月不少于2次;区级部门安排1名副科级领导干部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到联系乡镇(街道),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发现和快速处置各类矛盾纠纷。四是创新服务群众机制。根据群众需求和工作需要,建立预约接访机制,就是“群众张嘴、干部跑腿”,方便群众反映问题。对有诉求的群众,采取上门家访“主动”服务;对已经依法依规处理到位,但当事人思想上一时不能接受的一些信访案件,采取跟踪回访“对口”服务,使其息诉息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