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设施保障。按照“一校一策一规划”,筹集资金2800万元扩增教育建设用地146亩,科学规划学校布局。筹集建设资金5亿多元,通过库区学校迁建、两次灾后恢复重建、薄弱学校改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按8度乙类抗震等级新建校舍、运动场21.9万平方米,占全县总校舍96.5%。
(2)强化设施配备。筹措教育经费3200万元实施义务教育均衡设备添置,建成标准数字化教室372间,实现乡镇中心校以上班级全覆盖。按国标健全中小学计算机、图书、音乐、理化实验室等210间,按生均标准添配教学仪器42656件用于日常教学。加强学校后勤基础设施配备,添置厨具、卫浴设施540余台,校园视频监控186个。强化师资力量。采取“名校引领、对口带动、辐射发展”的方式,加强与成都七中合作,开通远程直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施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每年筹集资金上千万元用于教师奖励,完成157名首届人才培养。
(3)均衡入学就读。县域内和外来务工子女一律免试就近入学并享受“三免一补”。完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保障制度,解决三残儿童入学困难,就读率98%以上。每年安排70万元“双语”教师经费,开设32个语言过渡班实施双语过渡教学。均衡学校发展。建立薄弱学校定点帮扶机制,明确校际和城乡差别逐步均衡发展思路,完善领导包校制度。对学校管理考核实行分层分类考核,激励不同层次学校在不同平台竞争发展。教育经费和人事调配定点向薄弱学校倾斜,对办学规模小,办公经费少的学校给予每年定额补贴。老师调配交流中,坚持薄弱学校优先保障机制。均衡特色发展。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按照“一校一策一品”打造校园文化,形成一批少数民族特色和红色品牌学校。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让德育教育本地化。创新25所学校少年宫活动开展,常态化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等素质教育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