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  策
  • 规章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政府规范性文件
    • 部门规范性文件
  • 政府文件
  • 部门文件
  • 历史文件

汉源县六措施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来源:市农业局 发布时间:2016-05-23 09:42 浏览次数: 字体: [ ] 收藏 打印

汉源县是四川省“出口水果基地县”、“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县”、“现代农业千亿增收工程示范区”和“粮经复合模式示范区”建设县,幅员面积大、人口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重、压力大。他们变压力为动力,紧紧围绕特色产业,以创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为抓手,构建了“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经费有保障,监管全覆盖”的保障机制和“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农民自觉”的监管长效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中,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保障

一是县政府成立相关部门参加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30个乡镇共同参与。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是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监管机构,210个行政村(社区)各配备一名农产品质量安全兼职协管员。

三是把目标任务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内容,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地位。  

四是县农业局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股,30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均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牌子并配备2 名农产品质量监管员。县财政每人每月拨付工作经费100元,年总工作经费25.2万元。

五是县财政每年预算不少于20万元的经费用于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工作,并建立了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费保障机制。财政预算,逐年递增,2014年投入经费 173.39 万元,2015年投入经费260万元。

二、健全监管体系,落实责任

一是健全监管服务体系。在全县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资经营店为监管点,明确由行政领导为网格责任人,层层分解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并签订承诺书,构建了由县职能部门、乡(镇)、村(社区)协管员、农产品生产者组成的四级监管体系,形成了分级监管、责任明晰、高效运转的网格化监管体制和监管责任追究制度。

二是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构建了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站 、乡镇检测室为支撑、生产基地监测点为基础的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三品一标”获证企业和30个乡镇全部纳入监管范围。35个重点监管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配备了快检设备并开展自律性检测工作。

三是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以蔬菜、水果和生猪等主导产业为重点,结合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加快高山蔬菜基地、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园区等农业标准基地建设,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服务等方式,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等运作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向纵深发展,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制定主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审定和发布了汉源花椒、金花梨和甜樱桃生产技术标准。在主要蔬菜生产基地和水果生产基地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 严格农产品生产档案记录制度。

四是完善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以“正源农资”、“大地农业”等公司为主,大力推行农资连锁经营,创新农资经营配送方式,将全县农药经营个体户全部挂靠在经营公司,实现公司化运作,兽药经营实行GSP加盟运作;建立农资售前审查、登记、备案,农资购买索证索票制度、进销货台账和农资经营信用等级监管、诚信经营、质量追溯和承诺书上墙公示等各项制度;常态化开展农资综合执法检查和专项整治,严格实施控制农药、兽药滥用和残留超标的措施,实行“黑名单”管理制度,严厉打击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兽药及非法添加剂的行为,积极引导生产者及时清除农田农用残膜及其他投入品包装, 推行循环农业,加强产地环境检查,净化产地环境。

三、制定激励政策,培育品牌 

一是制定建设规划和激励政策。制定了《汉源县三品一标发展规划》。先后出台了《汉源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汉源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办法(试行)的通知》(汉府发〔2012〕4号)、《汉源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汉源县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的奖励扶持办法的通知》(汉府发〔2012〕29号)和《汉源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汉源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奖励扶持办法(试行)的通知》(汉府发〔2015〕4号)等,鼓励品牌建设。2014年兑现“三品一标”认证奖励资金60.54万元,2015年兑现“三品一标”认证奖励资金74.75万元。

二是加大产品认证力度。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16个、面积6.1万亩,绿色食品25个、面积14.2万亩,有机食品30个(包括有机转换期产品21个)、面积1.1万亩,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5个;通过了无公害产地整体认证,认证面积达45万余亩。“三品一标”认证面积33.935万亩,占全县种植面积的60.3% 。

三是加强证后监管。积极推行农产品包装标识上市,在九襄花神广场和县城分别建起“三品一标”销售专柜(专销区),加大开展“三品一标”日常巡查、标志使用检查等证后监管工作,全面提升 “三品一标”的知名度。

四、加强农业执法,检打联动。

一是健全农业执法体系。组建了由专职执法人员和兼职执法人员组成的农业综合执法队伍,配齐了执法取证设备和执法车辆。

二是健全联动机制,实现综合执法。全县各部门分工协作,对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实行全程执法监管,形成了全面有效的农业执法检打联动机制。把全县农药经营企业、“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生猪定点屠宰场、规模化养殖场、兽药GSP经营企业及涉农产企业全部纳入监管。去年共查处案件15件(其中:农业9件、畜牧1件、水产渔政5件)。

三是强化乡镇监测。全面推动乡镇人民政府属地管理责任落实,加强乡镇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和违法违规行为和案件上报。

五、建立追溯平台,全程控制

一是要求、指导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经营主体,统一记录格式,规范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加强对档案的不定期巡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据可查。全县统一印制了农事生产档案记录簿,农业生产经营主体100%建立农事生产档案.

二是深入推进主要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设涵盖1个县级监管平台、30个乡镇监管服务站和主要生产基地在内的追溯平台,其中在7个生产基地(大树镇月亮湾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华侨凤凰渔业公司、皇木结球甘蓝种植基地、小关屠宰场、康泰生猪养殖场、大渡河食品有限公司、瀑布沟种植基地)建设全数字高清监控系统,实行可视化追溯。

三是实施产地准出。县农业局、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合组织和种养殖大户开展销前自检,并对符合条件的开具产地准出证明,畜禽产地均开展检疫并实行电子出证。

六、开展宣传培训,形成共识

以农业投入品使用、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绿色防控、统防统治为重点,制定培训计划,有序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技术培训。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安移民科技培训、 农村妇女科技培训等项目,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结合“科技之春”科普宣传月、食品安全宣传周、“三下乡”等活动,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共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