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只有抓早、抓小、抓严,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才能让破坏政治生态的“温床”无法成形。
从筑牢思想防线到“咬耳扯袖”治未病,从注重抓早抓小到着力治病救人……我市以纪律作为管党治党的尺子,以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作为尺子的刻度,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怎么抓?
警示教育知敬畏
1月20日,雨城区委主要领导收到了一张“贺卡”,落款是市纪委,“2016年春节将至,首先向您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您作为党委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的第一责任人职责”。
原来,春节前,市纪委向各县(区)委书记和县(区)纪委书记,分别写了一封信。信中在送上新春祝福的同时,提醒道,“节假日期间往往是‘四风’问题的‘多发期’,党委主要负责人和纪委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的第一责任人职责、监督责任的第一责任人职责”。
开展警示教育,就是提醒广大党员干部知敬畏、明底线、受警醒。“近年来查处的腐败分子,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轨迹:违纪之后未被及时惩处,从侥幸、害怕变得任性、胆大妄为,最终越走越远,触犯法律底线。”市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警示教育拧紧思想开关,就是在给党员干部打一针“清醒剂”。
多措并举,把规矩意识深深刻印在党员干部心中——市委中心组“让阳光照亮心田”系列廉政讲座,已开展了一年。这个“千人大课堂”上,每次会有近千名雅安干部通过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听课;新提拔、权力集中、资金密集的部门领导干部,不定期到法纪教育基地接受警示教育;系列读本《镜鉴》,以发生在身边的案件,来警示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加强教育引导,抬高纪律底线、标明道德高线——结合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我市掀起学习贯彻高潮,并开展“党纪党规印我心”雅安市学习廉洁自律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电视知识竞赛,推动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增强党章党规党纪意识,坚持高线、守住底线、不越红线、永葆政治忠诚。
抓什么?
“咬耳扯袖”治未病
对工作中发现的党员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轻微违纪问题,我市灵活运用领导约谈、诫勉谈话、专题民主生活会等方式,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做实做细。
而对于找什么对象谈,哪些情形可以谈,我市已制定明确的规定。
市纪委在去年5月底制定出台的《关于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的实施意见》,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意见》明确,要抓早不能迟、抓大不放小、抓多不限少、抓严不手软,用纪律和规矩来衡量党员干部行为。
上班期间上网聊天,给予行政警告处分;接受他人宴请及礼品,受到党内警告处分……我市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成为大多数,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是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是极极少数。2015年,全市谈话函询党员领导干部338人次。
一方面抓早抓小,一方面治病救人。从小处着手,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积小胜为大胜,是我市坚持纪挺法前的重要举措。
相对于群众的殷殷期待,我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果仅仅是阶段性的。
这场输不起的斗争,注定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惟有继续强化“两个责任”落地生根,才能确保履职尽责、督责压责;惟有继续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才能把监督执纪问责做深做细做实,真正把“四种形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惟有常态正风肃纪,才能回应群众期盼,为建设“美丽雅安、生态强市”提供强大作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