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  策
  • 规章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政府规范性文件
    • 部门规范性文件
  • 政府文件
  • 部门文件
  • 历史文件

雅安市民政局关于“加强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的回复

来源:市民政局 发布时间:2016-01-21 14:59 浏览次数: 字体: [ ] 收藏 打印

赵霞代表:

您好!您在雅安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加强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收悉,经我局与会办单位共同研究,现就你所提建议回复如下:

一、灾后重建新村自管委工作情况

2013年以来,雅安市在新农村建设和“4·20”灾后重建工作中,因地制宜建成了一大批新村聚居点,这是我市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结出的“硕果”,农村居民生活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各县(区)新村聚居点面临着从新村建设的自建委向新村聚居点自治管理的自管委组织的转变。我市各县(区)按照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自治原则,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较为规范的自建委向自管委转变和产生的程序和办法,得到新村聚居点村民的认可和支持。

去年底以来,市委、市政府责成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制定全市建立完善自管委的程序和制度规范,我们在总结借鉴各县(区)自建委向自管委过渡转变的基础上,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于今年初印发了《中共雅安市委组织部、雅安市民政局印发了<关于建立新村聚居点群众自治管理委员会推动基层治理机制创新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雅组通〔2015〕18号)文件;各县(区)根据文件精神,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灾后重建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新村聚居点开展自治管理的指导性参考意见,具体的有:自管委选举产生流程、聚居点自治章程、自管委相关工作职责、自管委管理服务工作台帐等,参考资料已提供给各相关乡镇。

二、农民工技能培训情况

(一)通过多种形式普及农业实用技术。每年都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科技赶场”、“科技三下乡”、“科技周”、“科技三大行动”、“技术走基层”等活动,实现农业科技全覆盖。汉源县通过“5.12”灾后湖北“1185”授援项目(即,一个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一个远程教育网络平台,8个科技示范场,5000骨干农民培训)。建成8个乡的农业远程教育网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传播农业科技,传递致富信息,使农业科技培训的广度不断拓展,深度不断深化。二是从2006年起,市政府将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纳入惠民行动、民生工程实施,以目标任务下达各县区和各职能部门,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产业务农技能、转移就业技能及实用技术培训。三是实施部省级农民培训项目,“十二五”期间开展新型农民培训4.5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0万人次。

(二)注重机制创新,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从2014年起阳光工程全面实现大转型,培育对象从单家独户的农民转型至以农业为职业、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从业者为主,突出务农技能这一核心内容,开展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全过程教育培训,逐步建立起农民免费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制度,使“农民”真正从身份称谓转变为职业称谓。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我市农民培训补助资金252万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50人(生产经营型1165人、专业技能型1055人、社会服务型830人),培训内容涉及九个专业,开设课程达40个内容。

三、关于其他几条建议

一是关于突出社区理念,充分发挥居民自治作用的问题,应当是自管委今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雅组通〔2015〕18号文件中有明确要求。二是关于完善管理体制、推进社区管理规范化问题,在雅组通〔2015〕18号文件中有明确要求。三是关于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社区管理常态化问题,目前各县(区)处在积极探索和认真研究讨论阶段,我们将积极向市政府建议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加强对新村聚居点公共服务和相关工作人员的经费保障力度。

衷心感谢您对新村聚集点农村社区建设的关心。

祝您:身体健康,工作愉快!

 

雅安市民政局

2015年6月29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