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  策
  • 规章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政府规范性文件
    • 部门规范性文件
  • 政府文件
  • 部门文件
  • 历史文件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雅安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通知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5-01-14 15:15 浏览次数: 字体: [ ] 收藏 打印
各县(区)人民政府,飞地园区(经开区),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雅安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4-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1231

 

雅安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

 

融合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42020年)

 

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通知》(川办发〔201482号)精神,结合雅安发展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建设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契机,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和创新型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按照“统筹协调、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创新驱动,文化传承、科技支撑”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切实提高我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整体质量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激发发展活力,扩大消费需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全市实施后发追赶战略提供坚强支撑。

2017年,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相关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明显提高。到2020年,力争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造一批具有省内外乃至国内外影响力的品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融合发展集聚区和新型城镇,重点将主城区打造成全市领先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基地。

二、主要任务

(一)推动制造业创新升级。

按照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产业基础条件,统筹谋划、合理确定灾区产业定位,构建科学的生产力空间布局、产业分工体系。高起点、高水平推动制造业创新升级,推进制造业技术成果转化,加大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加强数字设计与工业软件在产业改造升级上的合作,将雅安生态、区位、资源、政策等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从强化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入手,推进恒天汽车、建安、川西等机器制造企业项目进度。鼓励制造企业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渗透到制造业产品生产、销售流通、宣传推广全过程,壮大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强势增长的产业支撑点。

(二)提升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水平。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加快雅安智慧城市建设,提升我市数字产业发展水平。建立以金融ic卡为载体的“城市一卡通工程”。继续推进“智慧雅安 民芯工程”,做好“全国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试点”工作,发挥“民芯工程”具有的“不发卡、不排他、多介质、标准化”等特点,将雅安一卡通模式向全市推广。全面完成水、电、气、广电行业改造和数据对接工作。进一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建立主城区公共区域免费wifi覆盖。全面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部署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建设数字云计算数据中心。依托“西部云谷”打造云计算产业链,为雅安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服务和共享平台,打造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的游戏云、政务云、行业云、应急云、教育云等国家级应用示范基地,带动云后台、云终端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动漫、游戏、新媒体等数字文化内容产业,推动动漫游戏与虚拟仿真技术在设计、制造等产业领域中的集成应用。

(三)促进人居环境质量改善。

抓住“4·20”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机遇,坚持以人为本、安全集约、生态环保、传承创新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和装饰设计水平,完善优化功能,提升文化品味。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的规划水平和设计品质,合理发展各类艺术园区、文化创意孵化基地,完善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强化创意设计理念,丰富文化元素,提升村镇规划和农村住宅、居民点建设水平,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提升城乡居民宜居水平。完善建筑、园林、城市设计、城乡规划等设计方案竞选制度,重视对文化内涵的审查。鼓励装饰设计创新,突出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引领装饰产品和材料升级。

(四)加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积极推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以“一核两带三区”(一核:构建大熊猫栖息地核心区;两带:茶马古道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和红色文化旅游经济带;三区:建设东部休闲度假区、南部阳光生态文化旅游区、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区)为平台,整合发掘历史和民族民俗文化资源,重点开发熊猫文化、茶文化、藏羌彝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系列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提升碧峰峡、蒙顶山、上里古镇、神木垒、喇叭河、大川河、龙苍沟、安顺场、栗子坪(孟获城)、花海果乡、熊猫古城、金凤山、云峰山、牛背山、夹金山、邓池沟天主教堂等旅游品牌。鼓励打造文化创意商圈,运用创意和设计促进专业市场和特色商业街区、特色村镇发展。加大文化旅游特色产品的设计、开发和推广,强化旅游产品的区域特色和商品价值,鼓励文化创意、演艺、工艺美术与旅游资源整合。支持举办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形成具有产业带动效应的文化旅游节庆品牌。加快智慧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支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和旅游商品,鼓励发展积极健康的特色旅游餐饮和主题酒店。      

(五)挖掘特色农业发展潜力。

大力推进文化与农业、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鼓励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为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生态农庄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意设计,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品牌知名度。强化农副产品的地理标志,引导农业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转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特色农产品展览展示场地、特色农产品观光走廊等建设,打造集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为一体的新农村营销体系。支持建设特色农产品展览展示馆(园),推进特色农产品文化创意和宣传交流。

(六)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

大力培育运动健身休闲市场,引导大众体育消费,繁荣健身娱乐业和体育培训业,加快形成体育健身服务产业群。依托各地自然人文资源和节庆活动,加快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健身服务项目,建设运动休闲类体育产业基地。积极培育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探索和完善大型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建立健全以“赛”育“市”和以“市”促“赛”的产业发展机制,带动体育娱乐、体育健身、体育中介、体育传媒等产业发展,形成以赛事聚集产业要素和体育服务的新格局。重点打造雅安陆家坝、石棉孟获城高山草甸、汉源湖水上运动、宝兴房车营地等雅安户外运动产业带,形成可持续开展的体育体验旅游路线及产品。

(七)强化文化产业支撑作用。

加快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影视、演艺娱乐、创意设计等产业板块,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加强芦山乌木根雕、荥经黑砂工艺、宝兴石雕等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坚持保护、传承、开发、创新相结合的理念,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工程、茶马古道文化旅游经济带、红色文化旅游经济带、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项目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销相结合的文化创意创新体系。培育和壮大文化消费群体,以文化消费市场的建立推动创意与制造、创造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支持文化创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与成都、上海、北京等外地知名创意企业合作推出高品位、高水准的文化创意精品。

三、重点工程

(一)设计创新与品牌塑造工程。

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雅安自主品牌,提高设计能力,大力发展数字设计服务业,建立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鼓励和推动企业创新商标、发展品牌,推进品牌工程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著名商标。鼓励企业在产品上创新,支持企业申报注册商标、专利产品,提高企业设计能力,改进产品外观,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软实力。(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工商局、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局)

(二)数字内容双向融合工程。

数字内容双向融合是国家三网融合的重要内容,发展广电为主导的三网融合新兴信息产业,促进信息产业向服务和文化产业升级。三网融合作为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新兴产业振兴的具体举措,对促进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向用户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文体广新局)

(三)优化人居环境工程。

以文化创意、生态规划和绿色建筑设计为引领,充分发掘雅安文化元素,注重人文城市建设,促进城乡文化品位和人居环境品质有效提升。贯彻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建筑设计理念,推进技术传承创新,积极发展绿色建筑。通过“中心带动、轴线集聚、县城提升、整体推进”完善全市整体功能、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融合发展示范城市、聚集区、新型城镇和文化品牌效应明显的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形成以城带乡,优化城镇化功能,推动城镇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责任单位:市规建和住房保障局、市文体广新局、相关县(区)政府

(四)文化旅游精品打造工程。

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合理进行空间布局,打造一批主题特色鲜明、文化品味较高的旅游精品,重点构建“12346”精品工程。即:将雅安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3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碧峰峡、蒙顶山、安顺场)。在主城区范围内打造“一城一镇一村”3个旅游发展集中区(城区熊猫古城、北郊旅游小镇、多营藏茶村),建设3+1旅游经济带,新创6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责任单位:市旅游局、相关县(区)政府

(五)优势特色农业提升工程。

以产业基地为基础、创意农业为手段、农耕文化为精髓,促进文化创意与优势特色农业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景区化建设,重点打造百里茶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经济走廊、百里金果花果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经济走廊、百里猕猴桃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经济走廊和荥经森林云海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着力打造“雅字头”生态农业品牌,加强对农产品、农业废弃物的功能转化和再生利用,积极制作实用品或农业工艺品。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示范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艺术村落,形成一批休闲农业品牌。(责任单位: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局、市旅游局)

(六)休闲体育拓展工程。

加快发展运动健身休闲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加大扶持体育用品制造与流通业,逐步完善体育相关经营产业。培育一批从事体育产业的优秀团队和领军人物,建立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户外运动、冬季培训为特色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体育服务业体系。设计规划大渡河漂流、汉源湖综合水上运动、大渡河(乌斯河)峡谷运动、安顺场马拉松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体育体验项目。责任单位:市文体广新局、相关县(区)政府

(七)特色文化创意产品打造工程。

建设雅安文化创意孵化基地(中心),推动文化创意设计向各行业各领域拓展和渗透,实现生产、制作、传播、营销全过程的融合。以体验聚集区、专业市场等营销场地为基础,建设一批具有典型区域特征、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化旅游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开展特色文化创意产品的推优评奖活动。(责任单位:市文体广新局、市旅游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委农工委)

(八)融合发展集聚区建设工程。

依托芦山乌木根雕艺术城、荥经黑砂文化博览园、宝兴石雕文化产业基地、雅安藏茶村、熊猫印象·雅安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天全特色产业园、名山茶产业基地、松林河流域生态文化园区等各类产业园区、基地、孵化园,鼓励引进海内外知名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机构及先进技术,促进各类园区、基地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提高发展能力和水平。支持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建省级企业创业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文体广新局、相关县(区)政府

(九)融合发展平台打造工程。

鼓励组建各类文化产业民间协会、商会和研究团队,通过相关商会、协会、研究团体搭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及产业之间的交流平台。鼓励各地根据文化产业资源优势举办有特色的展会。鼓励发展授权业等新业态,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机构,提升我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水平。培育文化产业中介组织,依托相关中介组织,推动雅安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责任单位:市文体广新局、市民政局、市工商局)

四、保障措施

(一)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创新、创意和设计激励机制。完善有利于创意和设计发展的产权制度。活跃知识产权交易,培育一批知识产权试点、优势企业。鼓励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果及时登记、申请、注册知识产权。加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侵权违法黑名单制度。培育和扶持地方代表性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品牌。鼓励企业、院校、科研机构成立战略联盟,推行知识产权集群式管理。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强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品牌意识。建立和完善专利申请、商标申请、软件登记绿色通道。

(二)加大人才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实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人才扶持计划,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将具有雅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纳入职业教育培养体系,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围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链,开设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相关专业,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 扶持和鼓励相关行业和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与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探索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创意和设计与经营管理结合的人才培训新模式。

(三)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切实落实税收、金融等扶持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体系,支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适度增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作为重点支持范围。同时,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也要将涉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作为重点支持范围。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发展,支持企业参加文化创意工业设计大赛。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进行市场细分,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创新还款方式,积极探索开展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多种担保方式。建立完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探索设立专业文化产业保险组织机构,促进文化产业保险发展。加强政府引导,推动设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积极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及各类投资机构投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

(四)优化融合发展环境。以全面深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为重点,进一步打破部门、行业、区域藩篱,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切实落实国家出台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提高用地保障和服务能力。广告领域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范围严格限定在广告媒介单位和户外广告经营单位,清理其他不合理收费。创新政府支持方式,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人才、交易、创业孵化、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资助创业孵化,积极扶持从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经营活动的中小微企业。

(五)建立健全推进机制。建立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的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同联动,定期评估各地、各有关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适时组织督查,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市直相关部门要按照重点任务分工制定细化措施,编制重点工程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政策引导和支撑体系。加强宣传引导,积极营造全社会支持创新、鼓励创意和设计的良好氛围。加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产业统计、核算和分析。充分发挥行业商(协)会作用,推动行业自律发展。各县(区)要结合实际,编制具体方案或专项行动计划,推进工作落实。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表

 

 

 

 


附件

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表

 

序号

工作任务

负责单位

时间进度

1

支持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需求的应用设计和文化内涵开发,推进商标品牌工程建设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局、市商务和粮食局、市文体广新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持续实施

2

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专业化设计和定制服务,提高设计制造效率和产品附加值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局、市文体广新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持续实施

3

建立区域性的酒业、家具、服装、制鞋、家电、装备等创新设计示范基地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局、市文体广新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持续实施

4

加快发展影视、演艺娱乐、创意设计、新媒体等数字文化内容产业

市文体广新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持续实施

5

完善建筑、园林、城市设计、城乡规划等设计方案竞选制度,重视对文化内涵的审查

市规建和住房保障局、市文体广新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20151月底前启动

6

鼓励打造文化创意商圈,运用创意和设计促进专业市场和特色商业街区、特色村镇发展

市规建和住房保障局、市旅游局、市文体广新局、市农业局、市环保局、市商务和粮食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20151月底前启动

7

建立健全地理标志的技术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与检测体系,扶持地理标志产品,加强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的注册和保护

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农业局、市商务和粮食局、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持续实施

8

依托各地自然人文资源和节庆活动,加快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健身服务项目,建设运动休闲类体育产业基地

市文体广新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持续实施

9

加快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影视、演艺娱乐、创意设计等产业板块,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

市文体广新局、市旅游局、各县(区)人民政府等

持续实施

10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创新、创意和设计激励机制

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局、市工商局、市财政局、市文体广新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各县(区)人民政府等

持续实施

11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和设计人才实训基地,将具有雅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体系

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文体广新局、各县(区)人民政府等

20151月底前启动

12

加强政府引导,推动设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

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等

20151月底前启动

13

积极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及各类投资机构投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

市政府金融办、市发展改革委、人行雅安中心支行、各县(区)人民政府

持续实施

14

清理现有行政审批事项,确需保留的,要精简审批流程,严控审批时限,公开审批标准,提高审批效率

市政府法制办、市政务中心、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局、市规建和住房保障局、市农业局、市文体广新局、市工商局、市旅游局、各县(区)人民政府等

持续实施

15

建立由市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的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市级相关部门要按照重点任务分工制定细化措施,编制重点工程实施方案。各县区要结合实际,编制具体方案或专项行动计划,抓好工作落实。

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规建和住房保障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市商务和粮食局、市文体广新局、市政府金融办、市工商局、市统计局、市旅游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人行雅安中心支行、雅安银监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等

20151月底前启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