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工业强县、城市立县、茶业富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全区上下紧紧围绕打造“成都后花园、雅安桥头堡”的奋斗目标,依托名山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蒙顶山茶品牌资源,以茶产业发展为载体,以茶文化体验为核心,加快推进茶乡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广泛开展宣传促销,促进了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重要渠道,逐步成为区县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旅游人次和综合收入年年递增。2013年,名山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81.92万人次人次,实现综合收益10.064亿元。2007年,名山万亩生态观光茶园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11年,名山被评为省级旅游示范县。
一、政府主导,乡村旅游发展保障有力
政策支持。2009年,县委、县政府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以“科学发展、挑战极限,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打造成都美丽后花园”为重要载体,制定了“3+1”的经济发展战略,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全县一项重要产业来抓,掀起了推进乡村旅游的又一轮热潮。5月,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乡村“茶家”休闲游的实施意见》(名府发[2009]19号),明确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奖励扶持办法工作措施。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旅游产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与的名山县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制订印发了《名山县“茶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办法》和《名山县“茶家小院”星级标准及评定奖励办法》。县政府坚持每年安排旅游发展基金不少于200万元,用于旅游宣传促销、学习培训、环境整治、表彰奖励等。2008年以来,县政府用于奖励星级“茶家乐”创建的资金投入达60万元,有效调动了民间资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规划引导。2008年,县政府制定了《名山县茶家乐发展规划》;2009年,县政府投入80万元,委托省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名山县万亩生态观光茶园旅游区开发策划大纲》和《中国“茶乡水韵”第一镇(名山茅河)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修建性详规;投入40万元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名山县新农村示范片产业发展规划》;2010年,县政府安排资金50万元支持双河乡完成了双河骑龙村“绿野仙踪”乡村旅游规划;这些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很好地引导了全县乡村旅游的有序规范发展。
强化基础。一是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除国家投入加强国省干线建设以外,我县多渠道筹措资金近2亿元,改造县乡公路168公里,硬化通村公路570公里,建成农村客运站13个,近8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目前,雅乐高速正在抓紧推进,马(马岭)丹(丹棱)路即将开工建设,名山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逐年得到提高。二是强化旅游通道建设。坚持把绿化、美化、净化旅游通道作为提升旅游形象的重要举措,仅2011年就投入近千万元,在蒙顶山旅游通道植绿化树、新建垃圾分类处理池、统一更换或更新标识牌、设置大型指示牌;修缮进入双河“绿野仙踪”乡村旅游示范片的道路,加宽改造观光区主干道,彻底整治沿线及观光区民居环境和风貌,统一规范宣传标识,示范片的观赏性明显提升。三是强化环境整治。通过项目、资金扶持,鼓励乡村旅游接待点改水、改厕、改路、改厨,积极使用天燃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乡村旅游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宣传造势。坚持以“走进绿色茶乡,感受茶家风味”为主题,紧紧依托蒙顶山茶品牌的知名度、蒙顶山茶文化的影响力、蒙顶山茶旅游的独特魅力,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了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茶祖祭拜大典、蒙顶山茶(成都)品赏推介周等活动。先后承办了“一会一节”、旅发大会、全国茶馆馆主年会、中国生态旅游年四川启动仪式、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雅安分会场开幕式等大型活动,2010年蒙顶山茶和蒙顶山茶技成功走进上海世博会影响十分强烈,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2011年投入上百万元首次在央视投放蒙顶山茶广告,蒙顶山、蒙顶山茶的知名度进一步增强。2013年,“4.20”地震后区委区政府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结合“感恩行动”,开展“感恩成龙代言蒙顶山茶”主题宣传,邀请了国际影星成龙代言蒙顶山茶,助推名山区茶产业和茶文化乡村旅游恢复重建取得显著成效。此外,加强与市级以上主流媒体的合作,强势推介旅游产品,本土的雅安日报《名山报道》、名山电视台、《名山旅游政务网》等媒体坚持免费为旅游企业开展宣传。近几年,到名山观赏自然风光、体验“茶家”风情、品尝蒙顶山茶、采购特色商品的游客持续攀升,乡村旅游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二、因地制宜,乡村旅游发展特色明显
重点围绕万亩生态观光茶园、山水湖泊、森林等自然资源成片发展具有浓厚茶乡风味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现有的蒙顶山、城东、茅河“茶乡水镇”、双河“绿野仙踪”、中峰万亩生态观光茶园、万古红草坪等乡村旅游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目前,全区通过茶产业链直接或间接参与乡村旅游的农户达3.6万户,有成规模的“茶家乐”269家,其中星级“茶家乐”44家。
依托蒙顶山和蒙顶山茶品牌开发茶文化体验产品。重点在蒙顶山旅游通道沿线建设了茶文化一条街、千米茶文化长廊,引导群众发展以“蒙顶山茶”为主题的餐饮住宿和品茗购物接待点,与景区形成了相得益彰的局面。目前,灾后重建正在推进的蒙顶山茶马古城、蒙山旅游示范村、茅河茶乡水韵示范镇等项目必将把蒙顶山品牌的发挥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依托万亩生态观光茶园成片开发观光休闲产品。茅河乡“一把伞”万亩生态观光茶园建成时间最早,该乡自2009年完成“茶乡水镇”规划编制并实施以来,通过县财政支持、项目整合、引进投资等渠道已筹集资金1.5亿元,完成了游客接待中心、临溪河两岸整治、临溪新村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启动了民居风貌改造、旅游道路、主通道拓宽改造、农贸市场迁建、古镇新区打造等工程建设,“茶乡水镇”的雏形基本形成。双河乡结合实施土地整理完成了“绿野仙踪”乡村旅游示范片的主干道、步行游道建设,发动群众大胆尝试在茶园套种梨树、桂花树取得成功,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提高了观赏性,每年春茶采摘开始,到这里来观光摄影、体验茶家生活、购买优质茶叶的游客络绎不绝,农民收入从原来的人均3000多元增加到9000多元。
依托城区开发近郊短线休闲产品。通过乡镇指导、部门支持,重点在城东乡、蒙阳镇发展农事体验、垂钓休闲和农庄生活旅游产品,目前“茶家乐”125家,其中星级“茶家乐”44家。
三、质量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持续给力
强化工作结合,确保创建质量。自2010年起启动旅游标准化创建,将创建省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区作为建设国际茶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塑造名山旅游新形象的重要载体强势推进,通过标准化提升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2013年,通过了省旅游局创建旅游标准化示范区的验收,被确认为省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区。
强化学习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坚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把从业人员的培训落到实处。近几年,先后组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到双流、郫县、蒲江、邛崃、雨城等地参观学习,同时积极争取省、市旅游部门和省旅游协会、省旅游学校、省贸易校等单位的支持,聘请专家、教授到我县开展培训,2009年至2013年已举办培训班10多期,培训近2000人次。培训的实效性和常态化让旅游企业尝到了甜头,增强了企业参加培训的主动性。
强化质量管理,规范消费市场。区上和重点旅游乡镇成立了旅游协会,结合实际拟定了环境整治、服务规范、食品卫生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通过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提高,使企业自觉成为强化质量管理的主体。工商、卫生、质监、药监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乡村指导旅游接待点完善设施、整治环境、健全制度,帮助业主强化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促进环境优化、服务规范、质量达标。
强化创评过程,放大示范效应。坚持以“乡村消费、星级服务”为主题组织开展星级“茶家乐”创评活动,通过自行申报、现场指导、相互学习、整改落实、组织考评、媒体公示、表彰奖励等环节的工作,让申报者充分认识到标准的重要和创评的好处,将压力变成动力,自觉按标准加强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把创评过程变成了全面提升环境形象和服务质量的过程,让星级“茶家乐”真正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