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寒风萧瑟,按照市委组织部和市直机关工委的统一安排,带着局领导的殷切希望和扎根基层的嘱托,11月29日,我随“援芦”群众工作组一道,来到芦山县飞仙关镇,走进了飞仙关镇这个团结温暖的大家庭,走进了飞仙关这片灾后恢复重建轰轰烈烈、热火朝天的大“战场”。短短一周,看到群众在天寒地冻中鼓足干劲重建家园、干部在加班加点中竭尽所能攻坚破难、领导在分秒必争中事无巨细谋划协调,党群齐心,干群协力,众志成城,深受感动,压力倍增。
走村入户摸情况
初到飞仙关镇,镇党委书记姜平同志热情接待,详细介绍了全镇地震受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等相关情况。在他的安排下,群众工作组同志用了两天时间,对飞仙关镇下辖的朝阳村、三友村、凤凰村、新庄村和飞仙村逐一进行了走访,与包村干部、县级部门下派干部和村组干部沟通交流。期间,工作组还走访了凤凰村大坪上组和还路上组,查看了解农房重建开工和修建进度、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困难、产业发展等情况。12月2日,工作组对成员进行分工,每名成员联系一个村,要求驻村开展工作,我被分到朝阳村。随即,在镇党委副书记、联系朝阳村班子负责人陈世果同志的带领下进入朝阳村开展工作。
在朝阳村工作的这几天,最大的感受就是“走”,走田家坪聚居点和杨家河聚居点、走朝阳村境内的s210沿线、走黄家坎组等每一个村民小组、走散户农房重建工地、走生产生活困难群众家庭等,循环往复,从不间断。在走的过程中得到第一手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协调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最大限度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开工和建设进度。
乡镇工作既复杂,又具体,特别是农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开工数量每天都在增加,施工进度每天都在提升,矛盾纠纷每天都在产生,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只有亲力亲为,走村入户,勇于把自己“沉下去”,全面摸清具体情况,才能因人施策、因案施策,解决问题,把灾后恢复重建的进度“提起来”。
访贫问苦送温暖
长久以来,对困难群众的帮扶救助一直是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特别是芦山“4·20”强烈地震后,困难群众在生产生活和农房重建中比别人面临更多的难题,更加需要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温暖。在走访过程中,我们每到一个组都会首先进入困难群众家里,询问生产生活、农房重建和过渡提升等情况,专门查看过渡房屋“四防两保一加固”的落实情况。12月2日,在走访查看田家坪农房散户重建情况时,我们发现田家坪组村民田开文衣着淡薄,双手抱胸,在路边冷得瑟瑟发抖,世果同志走上前去关心慰问。第二天,我们带了一件军大衣,亲自送到田开文手上,嘱咐他注意保暖。
看点蹲点抓重点
在全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安置聚居点建设是重中之重。对此,我们群众工作组成员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各村蹲点,协助县级部门下派干部、包村干部和村组干部开展工作,推进安置聚居点建设。在全镇5个村的6个安置聚居点中,朝阳村有田家坪和杨家河安置聚居点,是全镇唯一有两个安置聚居点的村。
面对困难和压力,每半天实地查看一次聚居点建设工地和每天在两个聚居点之间来回穿梭就成了必修课。主要工作是催促聚居点建房农户开工、协调规范在建房屋、协调化解建房农户邻里关系和协调工地用水用电问题等。田家坪聚居点建房农户反映用水困难,我们就积极与县级联系部门——县检察院联系,请求其协调县水务局,几天内就由县水务局解决了300m-63饮用水水管;杨家河聚居点建房农户反映用电困难,群众自接电线存在安全隐患,我们就积极联系电力部门,请其尽快搭线供电,保障聚居点建房顺利推进;有群众反映个别建房户地基侵占已征用土地,我们就实地查看,责令建房农户退出侵占面积,按施工要求规范建房。经过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朝阳村的安置聚居点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朝阳村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