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雅安市档案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服务“三个加快”和 “枢纽建设”和促进科学发展主题,强化服务意识,狠抓档案工作“三个体系”建设,在艰难中抓机遇,在挑战中促发展,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档案事业在巩固中不断提高,在改革创新中加速发展。
一、机构调整充实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关心和支持我市档案事业发展。一是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对档案工作进行批示指导。二是机构编制得到调整和充实。2008年,经市政府批准,确定市档案局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同年,经市编办批准,调整设置了局内设科室,并确定了相应职能。三是档案事业经费投入逐年提高,保障了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馆库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
“十一五”期间,馆库建设进入了快车道。我们抢抓灾后重建和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的重大机遇,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雅安市芦山、宝兴、石棉、汉源4个重灾县档案馆重建项目列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总投资3972万元,总建筑面积12400 平方米。至2010年底,4个项目全部建成。
市档案馆即将搬迁开馆,名山县、荥经县综合档案馆建设列入国家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荥经县档案馆建设项目列入2010年首批实施建设项目,正加紧建设。名山县档案馆已通过项目评审。全市档案馆基础设施状况将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基本满足履行《档案法》规定的法定职责需要。
三、档案事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十一五”期间,市、县两级档案部门不断加大档案资源监管力度,依法加强和规范档案管理、接收、征集工作,努力从源头上保证国家档案资源体系核心内容的完整与安全。截止2010年底,全市9个国家综合档案馆保存档案993个全宗、馆藏档案总量419746卷,资料119460册,较“十五”新增馆藏84479卷,净增20%。目前,全市各级机关档案室和企事业单位保存档案资料超过50万余卷(册),已逐步建立起了数量众多、载体多样、内容比较丰富、结构比较合理的档案资源体系。
市本级馆藏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任务全部完成,共抢救4个全宗,10844卷,建立案卷级数据库10844条。
四、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档案部门立足馆藏,开发档案文化产品,提供社会服务效果明显。《雅安知青史料》、《汶川特大地震雨城抗震救灾志》、雅安解放60年纪念邮票《历史记忆》、《红军长征在雅安》等一批档案文化产品面世。同时,档案部门还通过举办展览、参与制作电视片、与媒体联合制作专题节目等形式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雅安区域文化特色 “汉代文化”遗迹:高颐阙、何君阁道碑、楗阁古择道、千年一吻图石棺被制作成电视片,在央视《国宝档案》节目中分期播出;《第三届中国·雅安国际熊猫·动物与自然电影节》宣传片在央视播出;《飞跃二郎山,奋进新天全》电视片,在央视军事频道《军事纪实》栏目播出,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目前,全市9个国家综合档案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挂牌单位和现行文件利用中心,市、县级档案馆已初步建成集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五位一体”功能的公共档案馆。
五、档案服务工作有力推进
一是服务“三个加快”和 “枢纽建设”,全力推进雅安市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工作。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2010年,市政府印发了《雅安市灾后重建项目竣工验收暂行办法》,市档案局与市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通知》,对雅安今后一段时期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工作作出明确要求和部署。“十一五”期间,我们重点推进项目档案管理登记制的落实,全市续建、开工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备案已达70%。2009年以来,市、县档案部门会同发改、城建、监察等部门对全市上百个重大建设项目开展档案行政执法专项检查,促进了项目档案工作依法开展。
二是服务新农村建设,建成8个“四川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乡镇”示范乡。“十一五”期间,市、县档案部门以开展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创建活动为抓手,助推全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整体协调发展。全市148个乡(镇)、46个社区、1111个行政村全部建档,档案规范化管理率达到96%。2010年,天全县始阳镇、名山县茅河乡、宝兴县永富乡、荥经县严道镇、汉源县九襄镇、石棉县回隆彝族乡、芦山县思延乡和雨城区姚桥镇8个乡镇成功创建为“四川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乡镇”,开始挂牌示范,将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服务移民工作,瀑电移民户户建档。市、县档案部门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移民档案科学管理模式,创建了“瀑电”移民档案“户户建档”、“一户一档”的有效管理模式,管理经验得到了国家档案局的认可和推广。至2009年,“瀑电”外迁移民档案建档全部完成,计13212卷(册)。内安移民户档案正在加紧收集整理中。完整、齐全、规范的移民档案为化解移民纠纷,维护移民的合法权益,推进移民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为民生建设服务。市、县国家综合档案馆加强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建设,开通下岗职工、特殊困难群体查档绿色通道,开展国家法定节假日预约查档、电话查档、信函查档为社会各界服务,取得显著成效。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我市综合档案馆共接待查档35000多人次,提供档案资料120000多卷次。其中,民生档案利用占到总利用量的89%。
六、档案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市、县档案部门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工作力度,全市9个综合档案馆均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市档案局与省档案局建立了现行文件交流平台。市、县两级档案馆新增机读案卷级目录14.15万条,文件级目录7.48万条,并建立完善婚姻、工龄、上山下乡知青等民生专题档案。
市级机关文书立卷改革、实施文档一体化管理工作加快推进,档案管理专用软件已推广到市级45个机关、事业单位和20%的县级机关,为实现档案馆、室资源共享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七、依法治档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广泛开展档案法制宣传,不断增强社会档案意识。市、县档案部门每年开展档案宣传周(月)活动,开展档案法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等“三进”活动,采取档案法制讲座、法制知识竞赛、现场咨询会、巡回展览、网络宣传等形式,开展档案普法宣传,取得成效。
二是持续开展档案行政执法专项检查,促进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落实。市、县档案部门每年开展档案规范化管理认定和复查工作,促进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依法开展,市级机关档案规范化管理率达100%。 对全市793家单位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与档案保管期限表”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审批备案。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收养登记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和林权改革档案工作档案行政执法专项检查,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三是档案培训常抓不懈。每年举办业务培训2-3期,对市、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人员和乡镇、社区、街道办等基层档案人员进行轮训,“十一五”期间,累计培训各类人员1027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