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雅安市二〇〇七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〇〇七年五月十一日
雅安市二○○七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做好2007年度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把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规定,结合我市地质灾害现状和2007年汛期降水趋势预报,制定本方案。
一、我市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市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处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区内气候湿润,降雨量大,地势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多样,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特定的地理、地质及气候条件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之受人类日益强化的生产活动的影响,使我市成为全省地质灾害特别严重的地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共有800余处地质灾害危险点和隐患点,其中重大灾害隐患点近100处。
2006年,我市共发生地质灾害29起,其中滑坡19起,泥石流4起,崩塌6起。灾害造成10人死亡,8人受伤,威胁到293户971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经济损失达605.2万元。因全年降雨偏少,与2005年相比,2006年发灾次数比2005年减少43起,但人员死亡增加9人,经济损失增加289.7万元。造成人员伤亡的灾害多与在建工程(水电站)及矿山生产工棚选址不当有关。
我市地质灾害的特点:一是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二是灾害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5-9月,以7、8月份最集中,为高发期;三是灾害多发生在人口相对稠密的中低山及丘陵地区;四是长时间降雨及突发性暴雨是诱发灾害的主要因素;五是不合理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是诱发灾害的又一重要原因,较突出的如采矿活动诱发地表裂缝、沉陷,工程建设高角度开挖边坡造成山坡失稳,不合理排放工程弃土、弃渣、尾矿引发泥石流等等。
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预计2007年汛期(5—9月),我市大部分县(区)总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略偏多,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5—6月,大部分县(区)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7—8月,大部分县(区)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全市将产生5—7次区域性暴雨,伴有1—2次中等强度的洪涝,是2007年防汛的关键时期。各县(区)7—9月降雨情况预测,7月:雨城区、名山、天全县300~400毫米,芦山、荥经、宝兴县200~300毫米,汉源、石棉县150~200毫米;8月:雨城区、名山、天全县360~500毫米,芦山、荥经、宝兴县220~360毫米,汉源、石棉县150~200毫米;9月:雨城区、名山、天全、芦山、荥经县150~220毫米,宝兴、汉源、石棉县100~150毫米。
我市地质环境十分脆弱,地质灾害的分布遍及全市各县(区),其发生与降雨强度密切相关。根据全市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结合2007年降水趋势预测,我市2007年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
1、东部低山丘陵区:位于名山、雨城、天全县东部、芦山县东南部一带,大部份为相对高差20—200米的低山丘陵地貌,多单面山地形,水系发育,植被覆盖良好,雨量充沛。区内滑坡、崩塌十分发育,泥石流相对较少,主要危害城镇乡村、公路交通和农田等。近几年,雨城、名山、芦山、天全等山区常出现高陡边坡及岩体崩塌,该类灾害多数事前毫无征兆,一旦发生在人口聚居地带,危害后果十分严重。
2、盆西中山区:本区包括芦山县、汉源县北部,天全县、宝兴县西部和荥经县大部份区域,地形地貌多为围绕低山丘陵的褶皱山地,具有山高、坡陡、谷深、人口分布不集中,气候分带明显,雨量充沛,强度大等自然地理气候特征。区内地层出露齐全,岩浆岩发育,构造活动强烈,山体多破碎,人类工程活动在采矿、筑路、垦荒等方面比较活跃。受构造、岩性、地貌、气候影响,本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十分发育。
3、西南中山区:位于我市西南部,包括汉源县西南部,石棉县中东部。本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区内以中山为主,间有小型山间盆地与河谷斜坡,气候温和多雨,岩石破碎,风化强烈,为泥石流、滑坡、崩塌发育提供了条件,灾害主要出现在河谷及谷坡地带,点多面广,类型复杂,暴发频率高。
我市危害性大的地质灾害点较多,如石棉县新康石棉矿大洪沟矿渣泥石流、原四川石棉矿广元堡后沟矿渣泥石流、宝兴县陇东镇先锋村滑坡、汉源县背后山滑坡等,都达到了特大型和大型规模。
三、地质灾害威胁的对象、范围
我市滑坡、崩塌、泥石流分布广、发生率高,地质灾害主要是对山区农村、重要交通干线、厂矿、水利建设及部分县城、乡镇和学校构成威胁和危害。据不完全统计,全市800余处灾害点中,绝大多数分布在山区农村,涉及154个乡镇,直接影响灾害点附近农民住房、乡镇政府的安全,威胁人口达3万多人。
四、重点防范期和防御重点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水密切相关。2007年,全市可能发生且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石棉、雨城、汉源、荥经、宝兴等县(区)。灾害类型以滑坡和崩塌为主,并有一定数量的泥石流,灾害重点防范时间为5—9月,特别是7—8月的中下旬,极易出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天气,存在诱发大规模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对于强降水天气可能激发的泥石流灾害,石棉、宝兴、雨城、荥经、天全、汉源等县历史上曾发生过泥石流危害的山区尤其要提高警惕,严密防范。
针对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形成特点及危害程度,我市地质灾害防御重点主要是对受地质灾害潜在威胁的人口稠密的县区、乡镇以及人口相对聚居的村、社等进行严密监控,除对历史上有地质灾害记录的区域做好重点监测外,还必须在地质灾害易发并有人员居住的陡坡、陡坎地段、冲沟沟口区域予以设防,同时还要对一些存在严重地质灾害隐患并威胁到城镇安全的矿山如新康、川矿的矿渣泥石流开展长期监测。近年来,我市公路、水电、矿山等工程建设活动频繁,对于在建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极易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施工,搭建工棚等临时生产、生活设施时应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
各县区要根据本辖区实际,进一步确定地质灾害的防御重点。
五、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贯彻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防灾减灾方针。灾害防治要紧紧围绕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以人为本,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灾害损失。
1、加强领导,落实防灾责任制
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国办发〔2001〕35号文精神,各级人民政府及主要负责人是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县(区)政府务必高度重视,要充分提高对地质灾害危害性和特殊性的认识,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政府日常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落实领导责任制,做到层层负责,分级管理;二是认真制定防灾预案,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三是切实保障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使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报、抢险和危险点应急工程治理正常进行,为防灾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四是督促各相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检查和监测,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五是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迅速组织有关部门赶赴现场,采取紧急防灾和应急治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2、制定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制定年度防灾方案是将地质灾害防治落到实处的重要手段,各县(区)政府要根据本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特点和发展趋势,认真做好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编制。要对地质灾害易发区段和地质灾害危险点做到心中有数,各灾害点要明确防灾责任单位、责任人,落实负责监测预防的具体单位、村组和监测责任人,将含有报警抢险措施、避险疏散路线、预警信号等内容的“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受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同时要适时对经常或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跟踪管理。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要采取应急工程处理措施,切实减轻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公路交通沿线、旅游风景区的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编制本部门的年度地质灾害防灾方案,要负责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认真排查和监测,在危险地段设立警示牌,发现险情要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做好防灾避险。
3、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预报
地质灾害的成功预报是取得减灾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预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等。目前我市地质灾害预报的主要途径,一是发布区域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二是群测群防地质灾害点在出现临灾征兆时进行临灾预报。其中,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对成功避让突发性地质灾害具有良好的效果,气象部门要及时通报汛期较大的雨情、水情和造成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可能性,通过建立科学的气象预报预警模式,进一步加大防灾预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近两年,省、市均全面开展了汛期地质灾害的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相关责任部门要根据省、市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采取有力的措施,通过各种手段以最短的时间将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传达至重点灾害乡镇、村社及各灾害点,各灾害点要迅速启动防灾预案,做好临灾应变准备。
4、完善和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防灾监测机制
我市地质灾害绝大部分分布在边远山区及广大农村,做好灾害监测进而达到灾前预警避险是目前经济条件下防灾工作费省效宏的有效手段。各县(区)政府务必加强对防灾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安排必要的经费,建立完善县(区)、乡镇、村、社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对已发现的灾害隐患,所在县区、乡镇、村社及涉险单位要成立监测小组,定人定点定期进行监测并做好原始记录,如发现异常现象,应立即报告,并采取相应的应急避险措施,组织人员按预定的疏散路线进行撤离。同时,要将“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防灾责任单位和受威胁的群众手中,要广泛向灾害点所在地群众宣传地质灾害识别、监测、预报、避让等基础知识,发动群众积极投身到 “群测群防”工作中,进一步筑牢防灾屏障,变被动救灾为主动抗灾。
5、制定应急预案,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在遭受突发性地质灾害时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各县(区)政府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县(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应急抢险领导机构,指挥协调重要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灾情速报制度和应急调查制度,加强防灾工作技术力量,增强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向社会公布报警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各县(区)政府要检查和监督各项防灾预防措施的落实,组织相关部门对地质灾害危险区和重大危险点开展汛前检查、汛期巡查,做到心中有数,一旦发生灾害,应急抢险队伍要迅速赶赴现场开展抢险救灾。
6、加强监管,严防人为诱发地质灾害
切实贯彻执行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相关职能部门要依法行政,加大对破坏地质环境、造成地质灾害行为的处罚力度。要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和工矿企业的安全检查,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对城镇迁建规划选址和重大工程项目以及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上遏制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发生。同时,要坚决制止无证开采、乱挖滥采,坚决关闭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地质灾害易发、存在严重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的矿山,整改和杜绝一切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行为,消除隐患,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7、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增强全民防灾意识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在汛期,尤其是强降雨时期,各县(区)要在当地电视台增设防治地质灾害警示内容的宣传,要结合典型实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标语、图片、办培训班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普知识,把宣传教育活动贯穿于汛期防灾工作的始终,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危害、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和防范措施,使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防范重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识灾避灾技能,主动参与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不断推动群测群防工作向纵深发展。
六、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地质灾害防治落实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为县(区)人民政府及政府主要负责人。地质灾害防治坚持政府组织领导,分级处置,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和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原则。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原则,地灾防治工作实行归口管理,具体责任是:灾害点有主管部门的由主管部门负责;没有主管部门,但属人为诱发或有受益人的,由诱发者或受益人负责;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
根据我市目前掌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危害程度及危险性分析,现提出2007年全市重点防御的地质灾害点72处,各灾害点的基本情况、发展趋势、监测及防范措施等详见附表。
附件:2007年雅安市各县(区)重点地质灾害危险(隐患)点预案一览表
(注:附表请下载后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