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司法局:
我市目前全市174名社会律师中有144名位于市辖区范围,占比83%;全市公证员24名,其中市辖区范围有10名,占比42%。全市74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其中市辖区范围内有40名,占比54%。全市司法鉴定人23名,其中市辖区范围19名,占比83%。法律服务发展不平衡情况较为突出,部分县区法律服务资源短缺情况严重。为深入推进全市法律服务行业均衡发展,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推进律师、基层法律服务行业向县区发展。
(一)引导大所下沉。围绕区域发展不均衡,边远地区缺乏律师问题,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动员引导市内外大所、规模所、品牌所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将自身发展融入律师事业发展大局,到芦山县、宝兴县、荥经县等地设立分所,派驻律师,解决律师发展不均衡,贫困边远山区缺乏专业律师人才的难题
(二)开展结对帮扶。引导县区同市区较大规模的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县区司法局应积极协调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经费并为律师工作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切实保障法律服务工作。结对所通过担任常年法律顾问、提供专项法律服务、开展普法宣传、办理法律援助等事宜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
(三)政策倾斜优惠。扶持县域律师法律服务业发展,组织开展县域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管理能力提升培训。贯彻落实好各项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神,加快审批流程,积极鼓励人才流动,积极争取办理律师、律师事务所执业许可准入条件放宽政策。在行政许可程序中优先办理,对申请设立的律所开通绿色通道,简化程序,优先审批,迅速办结。
二、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触角向基层延伸
(一)建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依托法律援助组织、乡镇(街道)司法所等现有资源,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县(区)、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按照市司法局制定的建设、管理、运行、考核等规范打造标准化、规范化实体平台,力争将标准化实体平台建设纳入对县区依法治理的考核。在实体平台3(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的基础上,结合各县区情况将法律宣传、公证服务、司法鉴定指引、仲裁、法考、外来企业投诉等法律服务入驻平台,实现平台3+X中X的多元化、个性化。
(二)畅通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在12348热线平台省级统筹前,确保每个县区12348热线畅通,在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置12348接听坐席,通过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指派律师等专业人员接听咨询并解答。按照要求将12348并入12345政务热线后,实行双号运行,接受政务派单和考核。
(三)畅联“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依托12348中国法网、四川法网,着力打造“智慧法律服务”。结合雅安实际,在县区、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探索利用智能机器人、智慧公共法律服务亭、触摸一体机、自助柜员机等智能终端,构建起一套独具特色的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应用体系,有效缓解我市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更加专业、更加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大力推广我市依托“法治雅安”微信公众号已建成的“智慧雅安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让平台查询、咨询、智能文书生成、案例库等功能更好惠及群众。
三、多渠道保障法律援助工作开展
(一)建立协作机制。建立市(州)之间、市内县(区)之间法律援助异地协作机制。如遇需要协作的事项,法律援助机构之间出具协作函就能为受援人提供法律援助,减少受援人路途奔波的成本,切实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争取上级支援。通过上级开展的民族地区区县法律援助对口帮扶机制、“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等活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和发达地区律所合作,签订法律援助对口帮扶协议,缓解律师资源紧缺县区法律援助工作压力。
(三)整合人员力量。及时补充援助中心人员骨干力量,引进律师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等法律援助人才,壮大法律援助力量。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司法助理员、司法协理员、法律援助志愿者的法律援助能力和素质。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法律服务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需求为工作目标,推进全市法律服务行业健康发展。
(二)做实工作举措。各县区司法局要深入开展法律服务市场调研,全面了解制约法律服务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等培育法律服务市场政策措施,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法律服务执业环境。
(三)加大宣传力度。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要深度总结法律服务行业好的经验做法,挖掘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及时向全社会宣传推广法律服务行业,让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和支持法律服务行业发展,进一步促进法律服务市场快速发展。
雅安市司法局
2021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