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路养护领域,一项新技术的诞生与应用往往能带来革命性的改变。近日,国道351线芦山县境内3.975公里、总面积约33000平方米的沥青路面维护翻新工程,成为“就地热再生”技术在雅安地区的首次“亮相”,为我市公路养护事业注入了新活力。
7月11日14时,一场意义非凡的“就地热再生”技术现场观摩会在施工现场召开。雅安市公路建设服务中心总工程师廖学锋带领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及各县(区)公路养护段代表参加此次现场观摩会。施工现场HM16、RM6800、EM6500等“就地热再生”专业设备有序运行,展现出高效的作业能力。在现场对沥青路面进行加热、翻松,随后添加新沥青、再生剂、新沥青混合料等外加材料,经过热态拌合、摊铺、碾压等一系列工序,让旧沥青混凝土路面实现百分之百原价值就地循环再生利用,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让路面“重获新生”。现场交流氛围热烈,各参会单位的干部职工共同见证这一新技术在雅安地区的实际应用,同时,对这项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充满期待。
“就地热再生”(HIR)技术,专为沥青道路上层面病害而来,优势十分显著。在原材料利用上,它实现了质的飞跃。与传统的厂拌热再生相比,旧料利用率从30%大幅提升至 100%,让每一寸旧路面材料都物尽其用。在节能减排方面,其表现更是亮眼。和传统铣刨重铺4cm的方式相比,就地热再生处理原路面4cm(添加约20%新料),能节约65.2%的能源消耗,减少高达70.4%的二氧化碳排放,为绿色公路建设贡献巨大力量。
在施工保通方面,对于交通的干扰小是它的一大亮点。施工时仅占用一个车道,其他车道正常通行,最大限度降低了对交通的影响。且施工过程不铣刨,噪音小、粉尘少,有效解决了传统施工中的污染和噪音问题。施工速度也相当可观,每天可单车道施工1.5公里至2公里,此次国道351线芦山段约4公里的养护工程,仅需四天时间就全面完成。
养护工程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我市的公路养护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更彰显了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公路养护领域不断创新、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