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水利系统将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推进新时期“新农水”工作的重要抓手,系统谋划、多点发力,推动实现从“有水喝”到“水够喝”再到“喝好水”的转变,致力交出人民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
一、增量保供,解决群众“有水喝”。一是区域供水规模化。建成一批以名山区农村供水总厂、芦山县龙门水厂、天全县始阳水厂等为代表的骨干供水工程,全市目前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020处(万人以上29处,千人至万人的178处,百人至千人的813处),覆盖人口48.68万,规模以上农村供水人口比例达48.14%。二是城乡供水一体化。坚持“以大带小”,规模以上供水工程或城市水厂实施通过管网延伸工程向周边乡村扩大覆盖范围,今年以来,全市已争取到一般债券、银行贷款、财政补助等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资金约7000万元用于管网工程,解决群众饮水最后“一米”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三是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实施2022年民生实事工程,新建改造老旧供水管道84公里,年内计划投资800万,改造后管道漏损概率和爆管概率降低,自来水水质、水量、水压得到明显改善,供水安全性得到提高。
二、运维保畅,解决群众“水够喝”。一是权责明晰。构建以分级负责制、部门负责制、技术负责制、岗位负责制为支撑的农村供水工程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全市207处千人以上供水工程均已落实地方政府责任、主管部门责任、运行管理责任“三个责任”。二是运营提效。通过PPP项目引入公司企业推进村镇供水规范化管理,并接受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截至目前,已有名山、荥经、芦山、天全城乡供水由水务投资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实现公司化运营。三是管理提质。建立水源保护联防联调、巡查检查联动机制,设立乡镇网格员1000余人、片区管网维修员500余人,常态化负责网格内用水报装、管网巡查和维修等。以规模化供水工程为重点,更新农村供水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制作好全市农村供水管理一张图。截至目前,已完成97.8%。
三、净水保质,解决群众“喝好水”。一是实施水源地保护。强化饮用水水源源头管控,划定集中供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29处,设立保护区标识和围网,对饮用水源地实施分区保护管理。二是截污堵漏。以名山区为示范,完成万星渠取水口上游至红草坪段截污工程,规划玉溪河主渠至农村供水总厂段明渠改管道项目,最大限度避免农业面源污染进入水源。三是水质监测。完善检测体系,由各县(区)疾控中心等部门对供水工程在枯水期、丰水期的出厂水、末梢水水质开展检测。规模化供水工程每周开展一次检测,同时指导周边乡镇开展供水站常态化自检,不断提升全域农村饮水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