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脑瘫以及发生原因,并对脑瘫儿童进行早期干预

来源:
2015-06-15 16:01
浏览:
收藏 打印
(1)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小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可伴有智力、语言、视觉、听觉、摄食等多种障碍,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伤残疾患。

(2)导致脑瘫的原因很多,这些原因分别发生于小儿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1个月内。发生脑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出生前。胎儿染色体异常,宫内感染(常见的感染有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弓形虫、巨细胞包涵体等),先兆流产曾保胎治疗,母亲孕期受放射线照射,一氧化碳中毒,妊娠中毒症,重症贫血,糖尿病,多胎妊娠等。
②出生时。早产儿,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难产,臀位产,脐带绕颈,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小儿呼吸心肺异常等。
③出生后。新生儿颅内出血,惊厥,新生儿核黄疸,感染(脑膜炎、败血症、吸入性肺炎等),脑外伤。以上因素均可导致胎儿和新生儿脑损伤,从而表现出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以及一系列伴随障碍。
(3)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意义在于:
①儿童脑的发育和体格的发育在3岁以前是一个高峰,尤其中枢神经系统,脑的可塑性最大,虽然已损伤的脑组织不能恢复,如早期发现,进行合理的干预,其他脑细胞可以发挥其代偿功能。
②脑性瘫痪与正常儿童一样,后天环境的刺激可以促使其各方面潜能的发展。由于家长往往过多注意患儿的运动障碍,忽视其他方面的潜能与需求,妨碍患儿各方面能力的学习与获取,如能早期发现异常,相应地提供各种发育所需的环境刺激,可以较大改善状况,减轻残疾的影响。
③早期进行预防性干预,可以防止脑性瘫痪儿童出现肌腱挛缩和肢体畸形等并发症和继发性残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