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非物质文化薪火 传承创新荥经砂器工艺——记荥经县返乡下乡创业典型企业朱氏砂器

来源:
2019-07-23 10:04
浏览:
收藏 打印

朱庆平正在制作砂器

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素有“中国黑砂第一乡”的美誉,两千多年的砂器工艺,在这里薪火相传、世代沿用。

朱庆平是土生土长的古城村人,从十多岁开始,他便在父亲的熏陶下入行,成为荥经砂器“名门”——朱氏砂器的第八代传承人。2008年,荥经砂器烧制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庆平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之一。

朱氏砂器是荥经砂器生产行业中的“领头雁”,朱庆平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带领朱氏砂器发展壮大,并在推广荥经砂器这张传统文化名片上不断努力着……

守候传统文化

改良创新砂器工艺

“我从小就喜欢玩泥巴,很早就开始和泥巴打交道了。”初见朱庆平时,他毫不掩饰自己对泥巴的感情,对他而言,泥巴里“玩”出来的荥经砂器既是儿时的爱好,又是日常养家的生计,同时也是自己致力于做强做大的事业。

朱庆平介绍,荥经砂器的烧制一直沿袭着古老的制作方法,纯手工拉胚、制胚和修胚,晾晒成型后,再将成型的器具放入传统的“馒头窑”里烧制。由于荥经砂器的生产没有模具,胚子成型、贴花、雕刻等都是用手工来完成,因此每件成品都不一样,每件都有各自的独特性。

“曾经,荥经砂器供需两旺,手艺人的收入十分可观。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市场需求量降低,荥经砂器的产品主要是药罐、兰草花盆、砂锅等,这些单一的产品,附加值低,需求量少,市场发展面临冲击。”朱庆平说,随着砂器成本大幅上升,销售利润降低,几年间,许多荥经砂器作坊相继关停。

面对砂器行业的疲软,许多砂器匠人纷纷转行,但朱庆平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沉默笃定地烧制和研究着黑砂。同时,他四处取经学习,研究改进了原料配方,解决了砂锅易掉砂、手感粗糙的问题。在砂锅的造型上,他不断改进,使老产品找到了新卖点,并开始尝试烧制花瓶、茶具等工艺品,独创了朱氏砂器茶具等系列产品。

经过改良创新,砂器的销售价格从过去的几十元上涨到上千元,在朱庆平的带动下,砂器新品制作在古城村渐渐成为主流,荥经砂器再次以新面目呈现给大众。

在砂器实现创新发展之后,如何销售成为朱庆平思考的首要问题。

“现在我主要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销售,线下通过在古城村的门店以及高速公路服务区销售,我们在雅西、雅叶、渝蓉高速公路服务区里设立了销售点;线上通过淘宝店销售。每年我还会参加各种活动,通过推广宣传增加销路。”朱庆平说,2018年朱氏砂器营业额达600多万元,有了一定的市场,但在砂器的发展上还需要继续努力。

传承传统技艺

倾囊教授砂器技艺

“荥经砂器不仅是荥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走到今天是代代相传、共同努力的结果。”朱庆平说,传统技艺有着严谨的工序,往往枯燥乏味,越来越多人不愿意从事这些差事,荥经砂器的技艺曾面临过断代的危险。如何更好传承下去,让它生生不息,进行砂器技艺人才培养非常有必要。

用行动践行想法。2010年,朱庆平办起了“荥经砂器技艺传习所”,古城村的朱氏砂器作为培训学习基地,免费培训了一批砂器制作技术人员。朱庆平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鼓励更多年轻人学习和传承砂器技艺。

这些年里,朱庆平的“荥经砂器技艺传习所”每年都会培训数百人,有的是想学手艺的人,有的是想了解传统非遗文化的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没有任何保留,把我会的东西尽数教给他们。”朱庆平说,希望更多人来学习制作荥经砂器,砂器发展需要更多年轻、鲜活的血液。

一直以来,朱庆平也在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传承砂器技艺,宣传荥经砂器。他经常到省内外的高校参加砂器技艺培训和砂器文化宣传,用实际行动做着荥经砂器行走的代言人。

朱庆平介绍,今年5月,朱氏砂器与荥经职业中学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今年9月学校将开设荥经砂器技艺培训班,这是首个荥经砂器企业与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和尝试。学生们将进行为期3年的专业化、系统化学习,由学校进行理论文化知识的教学,朱氏砂器负责技艺方面的培训。

“在高职院校中实践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不仅使砂器技艺得到了正统的传承,而且可以解决当前砂器手工高级应用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朱庆平希望,将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创新非遗文化教育方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非遗文化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中的独特作用。

近年来,荥经县相关部门也在大力扶持砂器产业,找准适合砂器发展的方向和新路子,同时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在政府部门以及砂器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荥经砂器,这门传习了千年的古老技艺,正迎来新的春天。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柳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