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见实效 奋力奔康热情高——探访我市部分县区乡村脱贫攻坚新气象

来源:
2017-05-21 21:33
浏览:
收藏 打印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中变“输血”为“造血”的关键。在我市,正在脱贫的雨城区望鱼乡顺河村和已经脱贫的天全县新华乡孝廉村深入开展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重点实施特色产业扶贫,着力增强群众的内生动力,叩开了贫困户增收致富之门……

雨城区望鱼乡顺河村


拿着出售竹编赚来的辛苦钱,雨城区望鱼乡顺河村的陈明友喜从中来:“前年这个时候,家里有年老的父母,我和老婆只靠种点地养家糊口。这两年,政府帮助我们搞竹编,去年脱了贫,生活终于有了盼头。”

脱贫攻坚全面展开以来,雨城区望鱼乡顺河村着力培育竹编文化和林下养殖业,不断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精准脱贫新模式。

顺河村村民陈明友在编竹编

从零开始  走上脱贫之路

17日,记者来到顺河村。一走进干净整洁的村庄就闻到一股清香,那是篾匠破竹的味道,用竹子编织茶包是该村的新型产业。

当地村民很早以前就喜欢在房前屋后种竹,一直以来,顺河村竹资源较为丰富。

别看陈明友60岁了,可编竹的功夫却一点不含糊。

只见一根根篾片,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中娴熟地翻舞着,弯、折、穿、插……每条竹篾很顺溜地从他的手指缝中飞快地穿进穿出,做工精细的藏茶包就这样慢慢成型了。

事实上,在学习竹编之前,陈明友是当地的贫困户。他的10亩责任田,有8亩是竹林,偶尔卖一点竹材和竹笋。“一年大概一两千元钱,一亩地也就二百五六十元。”陈明友这8亩地并没有对家庭收入有过太大贡献。

这8亩竹林,真不能帮陈明友脱贫?

2015年,顺河村成立了竹编专业合作社,开始采取“农户+合作社”的模式,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购销等服务。

获悉此消息后,陈明友决定从零开始学起,通过掌握竹编技术,开始自己的脱贫之路。

打消疑虑  入合作社增收致富

竹编专业合作社建成后,村里部分贫困户被纳入合作社参加就业培训,开展竹编粗加工。在扩大产业辐射力的同时又解决了就业问题。

在合作社里,这些竹篾如纸片般厚薄,宽窄适中、细长统一,在村民手里迅速被拼叠起来,相互碰撞,沙沙作响,错落交叠地形成了一切竹编制品最原始的雏形,而后再组合成不同规格的藏茶包。

“成立合作社后,以‘农户+合作社’的方式运作,对农户免费进行技术培训。产品通过合作社销往本地和周边地区。”合作社负责人李发伦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多种销售渠道相继开拓出来,竹编订单纷纷而至,产品供不应求,社员的收入持续增加。看到先参加合作社的社员收入节节攀升,群众对竹编合作社的种种疑虑一一打消,纷纷主动要求加入进来。贫困户古荫恕就是其中一位。他说,以前担心合作社不能赚钱,赚的钱不能拿到自己手里。当他看到先期加入的社员得到实惠的时候,再也没有顾虑了。

顺河村村支部书记陈世银说,竹编产业是绿色的、可持续的,且接地气,能充分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积极意义。

陈世银介绍,自竹编合作社成立至今,共吸纳顺河村村民80余人,占全村人口的10%,其中贫困社员近40人。

焕然一新  开启幸福生活

走在顺河村的水泥路面上,看着蓝天、白云和竹林,心情舒畅。

有了竹编合作社以后,村民有了竞争意识,比拼竹编技术成为一种风气,脱贫奔康成了大家一致的目标。闲暇时候,村民们都在琢磨着如何提高竹编技艺和编织效率。

当村民们还沉浸在喜悦中时,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又开始了新的思考。

陈世银说,接下来,顺河村将投入更多资金,修建一个集竹编产品和土特产展示、体验、休闲于一体的游客服务中心。届时,将会有专人负责向游客推介相关产品。此外,还会邀请相关竹编专家现场授课,不断提升村民编织技艺的精细程度,让产品向高端化发展。

陈世银说,他有一个梦,就是让所有的村民都能通过竹编编织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脱贫账本:

截至今年4月底,顺河村竹编专业合作社生产藏茶包2万余个,为顺河村创造经济效益7万余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2763元增加到现在的近4000元,贫困户收入同比增加69%,建档立卡的45户贫困户现已脱贫39户,今年要实现全脱贫。

天全县新华乡孝廉村


脱了贫摘了“帽”,这是天全县新华乡孝廉村去年最大的事情。

如今的孝廉村,村富民安,一张张因幸福生活而真情流露的笑脸,正是两年来孝廉村实现精准扶贫的真实写照。  

两年来,孝廉村在采取既定帮扶措施,狠抓产业扶贫项目的同时,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年底完成了脱贫任务。

孝廉村村民在栽种蔬菜

面对面交流选准产业

心贴心助贫困户“摘帽”

18日,记者来到孝廉村,被眼前长势旺盛的蔬菜和草果、正在平整土地的基地、正在硬化的产业路现场所吸引。在孝廉村群众的眼中,这一切都意味着好日子的到来。

2015年8月的一天傍晚,在孝廉村文化广场上,驻村干部和当地村干部开了一次“夜会”,围绕如何开展脱贫工作,与当地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会议从晚上8点一直持续到11点,没有一个村民离开广场。大家发自内心地关心、支持和配合脱贫攻坚工作。最终,商讨出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的脱贫良方。

一开始,村民们听了直摇头:种了一辈子的菜也没见脱贫。

贫困户杨才康当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杨才康一家6口人,母亲患病卧床。两年前,他从高坎上摔下来,伤了腰,干不了重体力活。全家除了几亩地的收入,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前些年,杨才康在自家庭院里搞起了蔬菜种植,但始终找不到销路,收入也上不去,他逐渐对庭院种植失去了信心。

现在好了,孝廉村与相关单位、企业签订了“订单式”无公害蔬菜种植合同,又让他看到了发展庭院经济、脱贫致富的希望。

去年,他种植茄子、海椒、黄瓜、白菜等时令蔬菜4亩,当年就增加收入4000多元。

今年,通过帮扶,他家重新修了猪舍,今年养殖母猪8头,蔬菜照样种。夫妻俩现在每天天刚亮,就忙着喂猪、下地摘菜,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

一番努力后,杨才康在去年年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创新扶贫工作

开启“订单式”种植新模式

看着杨才康的“大胆”举动有了收益,不少贫困户也纷纷加入了蔬菜种植的行列。

“村上为贫困户提供种苗,贫困户负责种植,面对多变的市场,孝廉村紧盯市场找销路,多方联络给农户牵线搭桥,实现了农民‘照单种菜’,蔬菜成熟后按市场价回收,收益由农户获得,同时吸收本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到种植和管理中,获得劳务费。此外,实施统一产销,有效提高了蔬菜种植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孝廉村第一书记任玲介绍。

“订单式”扶贫在孝廉村开展得有声有色。建立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签订扶贫订单,打造“企业绿色后厨”,用任玲的话说,“订单式”扶贫可谓一举两得。

种植模式转型升级

探索新路防返贫

“那边起苗的时候得搞快点,莫伤根须。”近日,在孝廉村草果种植基地内,当地农技员在现场忙着指导。

这是 2016年全村实现整村脱贫后,就如何巩固和提高脱贫成效,有效防止脱贫村民返贫而发展的中长期产业扶持项目——种植草果。这一项目充分利用孝廉村丰富的林地资源,用3—5年时间可实现全村近千亩林地资源转变成林地资本,既发展壮大了产业也有效地保护了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如此,项目同样与企业签订订单,预计3年后结果。

孝廉村这种“种植转型”模式,不仅给村民们增收致富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也为村民打破传统种植习惯和模式起了示范带头作用。

目前,孝廉村已经有一大批脱贫户从传统的种植方式中解放出来,发展特色草果种植,农业经济正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的集约化方向发展。

“尽管目前全村已经脱贫‘摘帽’,但巩固提升任务艰巨。接下来必须深入实施产业脱贫、就业脱贫等举措,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力促脱贫攻坚成效更加显著。”任玲说,孝廉村未来的奔康路任重道远。

脱贫账本:

脱贫攻坚以来,孝廉村外靠项目支持,内挖自身潜力,围绕蔬菜做文章,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产业,依靠“订单式”蔬菜产业脱贫。截至目前,全村累计种植无公害蔬菜120亩,去年产值达2.9万元,实现了贫困人口产业全覆盖,有效带动了全村34户120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