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  策
  • 规章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政府规范性文件
    • 部门规范性文件
  • 政府文件
  • 部门文件
  • 历史文件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实施意见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8-25 15:42 浏览次数: 字体: [ ] 收藏 打印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8〕30号)精神,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粮食流通工作各项决策部署,以确保全市粮食安全为核心,以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大力发展粮食(包括食用植物油及油料,下同)产业经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绿色优质粮油需要为主题,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重点,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提质增效,为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夯实产业基础。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初步建成适应我市市情和粮情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和带动农民增收。绿色优质粮食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增加,粮食优质品率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粮食产业产值年均增长7%左右,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80%,主食品工业化率力争提高到20%。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粮食产业园区和粮食产业集群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粮食科技创新能力和粮食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夯实粮食产业发展基础补齐短板

(三)构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整合仓储设施、人才资源等,建设一批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粮食专合组织、民营加工企业等为载体的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运营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粮食“五代”(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服务。继续推进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引导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建设使用“大粮仓”、自然通风干燥设施设备等,促进粮食提质减损和农民持续增收。(市商务粮食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等负责)

(四)完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充分利用公、铁等联运体系和资源优势,创新粮食多式联运供应链物流体系,构建开放型粮食物流新格局。加快推动雨城区、名山区、天全县现代粮食物流园建设,打造辐射三州和西藏的粮食物流次枢纽。支持通过合资、重组等方式,组建现代粮食物流企业。推广原粮物流“四散化”(散储、散运、散装、散卸)、集装化、标准化。加快推进“智能粮库”建设,积极构建省、市、县三级粮食流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着力提高粮食信息化应用水平。(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粮食局、市交通运输局等负责)

(五)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及统筹利用。优化仓储设施布局,支持仓储功能提升。着力改善我市粮食仓储设施条件,不断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多渠道开发现有仓储设施用途,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提供粮食产后服务,为农村电商、“互联网+粮食”模式提供仓储物流服务,为加工企业提供仓储保管服务,为城乡居民提供粮食配送服务。(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粮食局、市财政局等负责)

(六)健全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支持建设以市级为支撑、县级为基础的公益性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开展收获粮食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安全风险监测行动,引导土地污染区域改种退耕。支持粮油快检技术应用,健全粮食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标识制度,建立覆盖从产地到餐桌全程的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市、县(区)联动、部门互通的粮油产品信息互联互通平台。进一步落实粮食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衔接协作机制,加强粮食种植、收购、储存、销售及食品生产经营监管,严防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用于食品加工或流入口粮市场。严格粮食市场执法监管,以制度建设保障粮食质量持续提升。做好进口粮食检验检疫及监管,保障进口粮食质量和安全,积极开展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市商务粮食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农业局、市质监局、市财政局等负责)

三、培育壮大粮食产业主体激发内生动力

(七)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适应粮食收储制度改革需要,加大收储企业整合力度,进一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特别是县域国有粮食企业兼并重组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培育国有骨干粮食企业集团,释放国有粮食企业活力。力争通过2-3年努力,在每个县(区)打造一个骨干企业,形成“一县一企、一企多点”的国有粮食企业规划格局,逐步实现集团化发展。鼓励国有粮食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依托现有收储网点、仓储设施、检测能力,主动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开展合作,积极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粮食产业,参与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资产重组。引进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和物流企业,形成集粮油购销、加工、储备、批发、贸易、物流和电子商务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混合型的粮食集团。(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粮食局、市国资委等负责)

(八)培育壮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将种植和加工环节作为粮油供给侧改革关键,积极培植壮大名山区、雨城区粮油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使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和粮油经纪人,以两区乡村振兴示范建设为主线,培育新型粮油经营主体,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带动力的粮食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以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支持龙头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构建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优质水稻、油菜籽、杂粮等区域特色粮食种植,积极促进粮食龙头企业成为粮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粮食局、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工商局等负责)

(九)支持多元主体协同发展。通过与省内外知名粮油企业  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壮大粮食企业规模和实力,培育和发展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支持符合条件的多元主体加强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参与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鼓励通过产权置换、股权转让、品牌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粮食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粮食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工商局等负责)

(十)发挥品牌引领作用。积极组织参加“中国好粮油”四川行动。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区)和企业实施示范工程,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粮食名牌产品。建立标准领跑者激励机制,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粮食产品,联合打造、整合发展、培育壮大区域性公共品牌。积极参与“中国好粮油”四川品牌提升、市场营销、评价标准体系等建设。积极参加西博会、省农交会等活动,提升雅安粮油品牌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加大粮食产品的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以次充好、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开展粮食企业诚信评价,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规范市场秩序。(市商务粮食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农业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科技知识产权局等负责)

四、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十一)推进粮食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优质专用粮食比重,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引导粮食产业加快向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加强示范引导,做强做大市内粮油品牌产品,着力打造“雅安”品牌,探索实施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力争做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市农业局、市商务粮食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商局等负责)

(十二)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大力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建立优质优价的粮食生产、分类收储和交易机制,引导发展绿色优质粮源、生产绿色优质粮油产品、倡导绿色优质粮油消费。鼓励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促进优质粮食产品的营养升级扩版。推广大米、小麦粉和食用植物油适度加工,发展全谷物等新型营养健康产品。推动地方特色粮油食品产业化,发展杂粮、杂豆、木本油料等特色产品。适应养殖业发展新趋势,发展安全环保饲料产品。(市商务粮食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农业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林业局等负责)

(十三)大力促进主食产业化。加快主副食融合开发、军民融合发展步伐。鼓励和支持开发个性化功能性主食产品,不断推进主食产业示范工程建设。立足我市特点,推进以大米、面粉为主要原料的主食产业化、社会化供应。在发展汉源挂面、雨晶珍珠米、雅鱼大米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多元化、个性化主食产品,增加主食品种。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以冷冻冷藏、物流配送、连锁专卖为一体的主食供应网络。积极推进功能食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的开发,加强主食产品与其他食品的融合创新,努力提升我市主食产业化发展水平。(市商务粮食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工商局等负责)

(十四)加快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与转化。支持企业开展粮食及副产物精深加工,优质粮油精深加工示范建设。着力开发稻谷副产物等粮食精深加工产品,支持企业开发专用米、专用油以及保健、化工、医药等生化制品;支持企业发展生物质能源,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着力处置不合格超标粮食,探索开展淀粉类生物基塑料和生物降解材料试点示范。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环保、能耗、安全生产等约束,促进粮食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粮食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等负责)

(十五)支持粮油机械制造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支持引入智能装备和物联网技术,开展粮油行业数字工厂、智能仓储等应用示范。加大高科技粮油机械化设备推广力度,推动粮油机械、仓储专用器材和检化验设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商务粮食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农业局等负责)

五、创新粮食产业发展方式促进融合发展

(十六)促进全产业链发展。把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粮食产业,发展“产购储加销”一体化模式,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鼓励粮食企业加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销对接和协作,发展绿色优质特色粮油种植、收购、储存、专用化加工,延伸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体系,实现粮源基地化、加工规模化、产品优质化、服务多样化,打造绿色有机的优质粮食供应链。支持建设优质稻谷、油菜籽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区)。支持建设木本油料重点县(区)。开展粮食全产业链信息监测和分析预警,加大供需信息发布力度,促进粮食供需平衡。(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粮食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等负责)

(十七)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完善区域粮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坚持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利益链“四链协同”,推动形成特色粮油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区。建设集收购销售、仓储物流、加工贸易、质检配送为一体的大型重点粮油产业园区,支持创建国家粮食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基地)。(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粮食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等负责)

(十八)发展粮食绿色循环经济。实施“绿色发展”行动,构建绿色粮食产业体系。加快低温仓储设施项目建设,支持低温储粮应用技术研究,逐步构建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绿色低温储粮体系。推动绿色优质粮油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建立优质粮油作物优质品种筛选、示范、推广机制,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活动,推广生物肥、有机肥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鼓励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创建,确保粮油原料质量和安全。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建设,探索绿色、有机、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构建以绿色粮源、绿色仓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为重点的粮食产业体系,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物耗水平。推广稻米、食用油适度加工技术,开展爱粮节粮、健康消费宣传,促进节能减排、提质增效。(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粮食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农业局等负责)

(十九)积极发展新业态。推进“互联网+粮食”行动,积极发展粮食电子商务,推广“网上门店”“体验店”等零售业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提升粮食行业信息化水平,实施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依托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和四川粮食交易批发中心拓展物流运输、金融服务等功能。开发利用粮食文化资源,建立爱粮节粮宣传教育基地和粮食文化展示基地,促进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特色小镇、文化、旅游、科普、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县(区)发展粮食产业观光、农耕体验式消费等新业态。(市商务粮食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旅游发展委等负责)

六、推进粮食科技创新强化人才支撑

(二十)加快粮食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粮食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开展创新活动。支持企业重点围绕粮油精深加工、粮食质量安全、节粮减损、现代粮食物流和粮食信息化等领域开展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通过共同建立科技型企业、实验室、成果推广工作站等方式,提升我市粮油名品、名企、名牌竞争力。(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质监局、市商务粮食局等负责)

(二十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强化创新驱动能力,实施“科技兴粮工程”,搭建科企合作平台,促进粮食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研机构等与企业有效对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科研人员到粮食企业技术入股。发挥粮食领域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成果推广示范作用,加大粮食科技成果集成示范基地、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和技术创新联盟的建设力度,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开展现代粮食储藏新技术、新装备集成试点和推广应用,提高粮食企业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水平。各级财政科技投入要适当向粮食科技创新倾斜。(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商务粮食局、市财政局等负责)

(二十二)实施“人才兴粮”工程。加快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培育模式。建立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搭建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支持企业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育“粮工巧匠”;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联合培养、技能培训、技术推广。加快对一线仓储保管、质量检验、设备研发、市场营销等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实现高、中、初级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服务粮食产业经济。(市商务粮食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等负责)

七、加大支持力度构建政策支撑体系

(二十三)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各县(区)政府要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支持粮食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好现有资金渠道,支持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和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利用粮食专项资金支持粮食产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粮食企业申请有关支农资金和项目。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置仓储、烘干设备,可按规定享受农机具购置补贴。依法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符合条件的商品储备企业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粮食加工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所得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和国家简并增值税税率有关政策。按照中央、省安排部署,逐步将粮食加工行业纳入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范围,粮油加工企业可以凭合法有效的增值税扣税凭证抵扣进项税额。(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税务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商务粮食局等负责)

(二十四)健全金融保险支持政策。建立健全政、银、企常态沟通协作机制,引导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结合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积极创新涉农贷款产品,加大对粮食产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粮食收购、加工、仓储、物流、粮机等各环节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建立健全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融资担保机制,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推动符合条件的粮食企业到新三板和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引导粮食企业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企业厂房抵押和存单、订单、应收账款质押等融资服务,创新“信贷+保险”、产业链金融等多种服务模式。适时建立粮食产业发展基金。(市政府金融办、人行雅安中支、雅安银监分局、市财政局、市商务粮食局、农发行雅安市分行等负责)

(二十五)落实用地用电用气等优惠政策。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对粮食产业发展重点项目用地予以统筹安排和重点支持。支持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依法依规将划拨用地转变为出让用地,增强企业融资功能。改制重组后的粮食企业,可依法处置土地资产,用于企业改革发展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粮食流通产业用地作为经营性用地,可采取出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使用土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在原有建设用地上增建生产性设施,进行厂房加层或翻建改建厂房,增加用地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用。将粮食初加工设施用地纳入农业附属设施用地范围,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落实粮食初加工用电、粮食烘干用气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用气价格政策。(市国土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粮食局等负责)

(二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制定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划或方案,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分工。加大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实绩在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中的权重。粮食部门负责协调推进粮食产业发展有关工作,推动产业园区建设,加强粮食产业经济运行监测。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强化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粮食产业。各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抓紧完成配套措施和部门协作机制,强化责任考核,以有效的监督检查和考核保障机制确保工作目标实现,合力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粮食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局等负责〕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8月22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