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  策
  • 规章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政府规范性文件
    • 部门规范性文件
  • 政府文件
  • 部门文件
  • 历史文件

【气象科普】夏日可畏——浅谈高温酷暑及其危害

来源:市气象局 发布时间:2017-07-06 10:46 浏览次数: 字体: [ ] 收藏 打印

“夏日可畏”,源于春秋时期。《左传·文公七年》载:“鄷舒问于贾季曰:‘赵衰、赵盾孰贤?’答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赵衰是赵盾的父亲,都是晋国的功臣。人称赵衰好比冬天的太阳,令人可爱;赵盾好比夏天的太阳,令人可畏。“可畏”是“可敬畏”的意思,该成语原本无贬义,后比喻待人严厉、狠毒,像夏天的烈日,令人害怕。

从气象科学角度来说,这个成语不无道理。夏日炎炎,高温酷暑“烧烤”着大地,着实令人生畏。其实,由于7月份全国大部分地区或高温或多雨,气候不适宜高考,四年前,为告别“火热的7月”,教育部就决定,全国高考提前至6月进行。

那么,什么是高温呢?气象上规定,高温是指日最高气温达35℃以上的天气现象,达到或超过37℃以上时称酷暑。高温主要发生在夏季,特别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三伏天里。一般来说,这与副热带高压活动有关。它控制的时间越长,高温就越严重。6月份,华南开始出现高温天气;7月上中旬,长江流域开始出现高温天气;8月上旬,华北也会出现高温天气,说明我国的高温天气区域是随着副热带高压的移动而移动的。同样,我国关于“三大火炉”、“热在三伏”、“秋老虎”的俗话,也可以从副热带高压活动这一思路得到比较科学的解释。连续高温热浪,会使人体不能适应而影响生理、心理健康,造成皮肤损伤,肌肉痉挛,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甚至引发疾病或死亡,还可能引起食物中毒事件。

炎炎夏日里,常见的中暑,就是人们持续在高温条件下或受阳光暴晒所致的,大多发生在烈日下长时间站立、劳动、集会时或旅游途中。

实际上,中暑是盛夏高温条件下导致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和汗腺功能衰竭所产生的急性疾病,有轻症和重症之分。轻症中暑,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心悸、脉搏加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升高至38.5℃以上。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种类型,也可出现混合型。其中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中暑”的发生,不仅和气温有关,还与湿度、风速、劳动强度、高温环境、体质强弱、营养状况及水盐供给等情况有关。据此,在衣食住行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就可以减轻中暑的症状。

此外,高温使道路,如柏油马路、水泥马路的路面温度很快升高,汽车轮胎受热容易爆胎。气温高时,汽车散热慢,影响发电机正常工作,甚至可能引起自燃、自爆现象。高温酷暑使用水用电急剧上升,容易发生水电事故。高温还会影响植物生长发育,能逼熟早稻,使棉花落蕾落铃,导致农业减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