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  策
  • 规章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政府规范性文件
    • 部门规范性文件
  • 政府文件
  • 部门文件
  • 历史文件

转发省卫生计生委、省财政厅《关于积极推进国家免费孕前优生项目覆盖城镇居民的通知》的通知

来源:市人口计生委 发布时间:2014-09-18 11:50 浏览次数: 字体: [ ] 收藏 打印

各县(区)人口计生局、卫生局、财政局:
    现将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四川省财政厅《关于积极推进国家免费孕前优生项目覆盖城镇居民的通知》(川卫办发〔2014〕279号)文件转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2014年四川省国家免费孕优项目城镇目标人群统计表                  

                                                                         雅安市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雅安市卫生局
      

                                                                                                                      雅安市财政局
                                                                                                                      2014年9月10日

 

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文件
四川省财政厅 

川卫办发〔2014〕279号

四川省卫生计生委  四川省财政厅
关于积极推进国家免费孕前优生项目覆盖城镇居民的通知

各市(州)及扩权县(市)人口计生委、卫生局、财政局:
    为加快推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免费孕前优生项目覆盖城镇居民的通知》(国卫办妇幼发〔2014〕25号)要求,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决定将我省孕前优生项目覆盖到城镇居民,现将相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孕前优生项目覆盖城镇居民意义重大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是预防出生缺陷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措施,将目标人群扩大到城市计划怀孕夫妇意义重大。一是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需要。随着孕前优生项目深入开展,优生知识逐步普及,群众优生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意识到孕前检查的重要性,同等享受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是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具体体现。二是为单独两孩政策实施提供服务保障。今年我省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从预约申请情况看,城市居民约占60%,不少已属高龄产妇,出生缺陷发生风险增高,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将为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提供可及的服务保障。三是预防出生缺陷严峻形势的迫切需要。城镇居民因生活压力、生活方式、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出生缺陷发生风险明显增高。据2004~2013年四川省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显示,我省出生缺陷发生率城镇高于农村。因此,积极推进孕前优生项目覆盖城镇居民,有利于提高我省出生人口素质,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二、孕前优生项目覆盖城镇居民目标、范围和工作要求
    (一)项目目标。
    建立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制度,让每对城镇计划怀孕夫妇都能享受到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1.各地更加重视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探索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专家支撑、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
    2.城镇计划怀孕夫妇优生科学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
    3.城镇计划怀孕夫妇参加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目标人群检查覆盖率2014年达50%以上,2015年逐步达到80%以上。
    (二)实施范围。
2014年10月1日起,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面推进孕前优生项目覆盖城镇居民。
    (三)目标人群。
享受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的城镇居民是符合生育政策、计划怀孕的夫妇,包括流动人口计划怀孕夫妇。
    (四)服务内容。
为计划怀孕夫妇提供优生健康教育、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等共19项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具体服务内容和要求见《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技术服务规范(试行)》(国人口发〔2010〕31号)。
    (五)服务机构。
城镇居民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由各项目县(市、区)孕前优生项目定点服务机构统一提供。
    (六)免费服务原则。
符合条件的目标人群每孩次享受1次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需要再次接受检查的,可在医生指导下自费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计划怀孕夫妇,原则上在现居住地接受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服务。
    (七)专项资金与经费结算标准。
城镇居民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经费结算标准为每对夫妇240元。所需资金来源、分担比例及结算方式参照《四川省财政厅 四川省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四川省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川财教〔2013〕52号)执行。
    三、城镇居民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流程
   (一)确认目标人群。
    1.村居计生专干收集本社区符合条件的计划怀孕夫妇信息,包括新婚夫妇、已婚待孕夫妇、符合再生育政策待孕夫妇,提出名单报送街道(乡镇)计生办。
    2.街道(乡镇)计生办审核、汇总辖区内符合条件的计划怀孕夫妇名单,报县(市、区)级卫生计生(人口计生)部门。
    3. 县(市、区)级卫生计生(人口计生)部门核实确认辖区内免费服务对象,发放免费优生服务凭证。
卫生计生(人口计生)部门通过在婚姻登记处设立孕前优生咨询点、与民政部门交换信息等方式,及时采集新婚夫妇信息;通过社区摸底调查等方式,了解已婚待孕夫妇信息;通过受理再生育申请等环节,掌握符合再生育政策待孕夫妇信息。
    (二)提供免费服务。
    1.村居、街道(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计生专干协助下开展健康教育,动员计划怀孕夫妇自愿接受免费孕前检查。
    2.县(市、区)定点服务机构为计划怀孕夫妇提供优生健康教育,签订知情同意书。收集夫妇基本信息和病史信息,提供体格检查、临床实验室检查、b超等孕前医学检查。综合分析问诊和医学检查结果,评估风险因素,区分一般人群和高风险人群,出具《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结果及评估建议告知书》。
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建立电话、网络预约检查机制,方便群众接受服务。
    3.高风险人群《告知书》,由县(市、区)定点服务机构直接交至受检者,进行面对面优生咨询,指导进一步检查、治疗或转诊。咨询指导人员告知计划怀孕夫妇怀孕后主动联系街道(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早孕指导和随访。
一般人群《告知书》由县(市、区)级或街道服务机构采用多种方式送交受检者,并给予相应的优生咨询指导。
    4.村居、街道(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计生专干配合下,对接受免费孕前检查的计划怀孕夫妇进行早孕和妊娠结局随访。
    (三)信息收集管理。
县(市、区)级定点服务机构、街道(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人数、检测结果、早孕及妊娠结局等数据报送县(市、区)级卫生计生(人口计生)部门。县(市、区)级卫生计生(人口计生)部门汇总后,按要求报送市(州)卫生计生(人口计生)部门,汇总后报省卫生计生委。
    四、组织实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积极争取党政领导重视和相关部门支持,将城乡居民免费孕前检查纳入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总体规划,切实落实各项保障措施。要促进城乡居民免费孕前优生项目的有效衔接和统筹推进,积极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二)认真履行部门职责。
    各地卫生计生(人口计生)、财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共同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切实让符合条件人员享受到政策实惠。人口计生部门要加强技术服务监督管理,开展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质量控制、信息上报等工作。财政部门要做好免费服务资金的预算决算、转移支付、总量控制和监督管理工作,确保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三)广泛开展宣传倡导。
    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定点服务机构要采用通俗易懂、灵活多样的方式,向城镇居民普及优生科学知识,宣传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重要作用,引导群众树立优生意识,建立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进一步增强城市计划怀孕夫妇参与孕前检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着力强化质量监管。
    各地要指导定点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加强质量控制,提高健康教育、病史询问、医学检查、风险评估和咨询指导准确性。要充分发挥市级检验质量监测指导中心作用,以临床检验和风险评估等关键环节为重点,切实加强服务质量监管。

 

                                                                 四川省卫生计生委        四川省财政厅
                                                                                    2014年9月3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