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融 做合格、守德、高尚芦山人 芦山县探索“九个一”基层治理新模式

来源:
2018-11-29 10:19
浏览:
收藏 打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这既是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芦山县在全覆盖深化依法治县工作基础上,以县域为单元,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融的“九个一”基层治理新模式,构建自治治本治源、法治治恶治乱、德治治心治魂的社会治理体系,营造“守法是合格芦山人、守德是高尚芦山人、感恩是最美芦山人”的良好风尚。

村级调解委员会进行纠纷调解

将村民自治情况公示栏建到新村聚居点

什么是“九个一”?

一个坚强核心。建好、建强村(社区)党支部,使之有团结力、发展力、自律力、号召力,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的主心骨,基层治理的主旗手。

一个劝慰组织。成立一支以村组干部、返乡“五老”、教师、医生等为主要成员,有威望、愿奉献、懂法律的基层劝慰组织,充实完善法律援助组织和矛盾纠纷调解员专家库。

一套村规民约。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传统美德为主题,以爱家、爱村为纽带,组织村民共同制定普遍认可、承诺遵守的村规民约。

一套简明读本。选择养老医保、相邻关系、外出务工、土地流转(征用)等与群众生产生活结合紧密的法规政策,编制“三治”简明读本,解决城乡居民急用、急需和急盼。

一本明白账本。建立村、组、户“三治”台账,实现季度公布、半年初评、年终评价,动态反映“三治”建设成果,重点研判治理短板,识别治理苗头和隐患。

一套矛盾调解机制。推行四级联调联处:小微纠纷组上张罗当面讲、及时解,一般纠纷村上召集乡邻议、大家评,重大纠纷乡上出面集中调解,疑难矛盾县上统筹联动攻坚,做到调完事完、调好和好。

一套宣传节目。创新宣传载体,将“三治”内容融入文艺,编制群众喜闻乐见的花灯剧、快板、小品等文艺节目,让“三治”宣传贴近群众、走进生活。

一个宣传阵地。通过“农民夜校”“村村响”广播等宣传农村实用的法律法规,宣扬乡风文明事迹,营造“守法是合格芦山人、守德是高尚芦山人、感恩是最美芦山人”的良好风尚。

一批示范典型。通过开展芦山好人、文明单位(村镇)、文明家庭等示范典型推荐评选活动,树立一批讲孝义、讲和善、讲信用、讲勤俭、讲卫生、讲奉献、讲法治、讲感恩的典型家庭和个人,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为何探索“九个一”?

乡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40年前,改革开放从农村出发。中国人民用40年时间,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的巨大飞跃。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口,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以及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尤其是“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以来,芦山的乡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的变化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的同时,也给乡村治理积累了一些新经验、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我们指明了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方向和目标。

这也启发着芦山县,既要传承发展农耕文明中的优秀传统,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又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

芦山拥有健全“三治”乡村治理体系的独特条件。从“4·20”芦山强烈地震走来,芦山人民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中大力发挥临时党支部、“580”、农村自建委、新村自管委等自治组织的作用,推动灾区人民住上新房子、发展新产业、过上新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深切关怀、社会各界的大爱帮扶、兄弟市州的倾力援助、芦山人民的守望相助,也让当地群众铸起了新的精神脊梁。大爱无疆迸发的无限感恩,同芦山底蕴丰厚的汉文化、芦山花灯、农耕文化等文化相得益彰,熔铸成当下芦山人的精神底色。

随着全面依法治县的深入推进,芦山县扎实做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面守法各项工作,全县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加快形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于是,芦山县通过建强坚强核心、组建劝慰组织、制定村规民约,推进村民自治;通过编写“三治”简明读本,建立村、组、户“三治”台账,完善矛盾调解机制,推进法治;通过编写“三治”文艺节目,用好“三治”宣传阵地,培育“三治”示范典型,推进德治,构建了自治治本治源、法治治恶治乱、德治治心治魂的治理体系。

如何推进“九个一”?

“一个核心”舞好龙头

着力发挥基层组织“主心骨”作用,夯实乡村治理基础。

实施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制发《关于全面推进基层党建规范化建设的通知》,开展以组织设置、活动阵地等为主要内容的“九个规范”行动,狠抓基层支部规范提升。坚持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组织生活会等制度,通过智慧党建微平台,强化组织生活过程监督,推动党内生活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持续开展“三分类三升级”活动,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扎实开展村级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提升。

着力发挥党员干部“领头雁”作用,筑造乡村治理基石。

筑牢带头人队伍培养,选优培强全县11个贫困村第一书记、40个村党支部书记,采取“理论+实践”模式,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创新开展农村普通党员(村组干部之外的党员)设岗定责,推动普通党员认领示范岗位870余个,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着力发挥“农民夜校”“助推器”作用,提升乡村治理后劲。

组建50余人的县级兼职教师师资库,统一编制涵盖党内法规、农业技术、乡村治理、创业就业等内容的系列“农民夜校”使用教材。整合人社、农业、司法等部门职能,通过现场教学、基层实践等方式,不断创新“农民夜校”培训方式,进一步发挥“农民夜校”在政策宣传、感恩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切实将“农民夜校”建设成为提升治理水平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加油站”,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培训710余次。

“八个抓手”把牢源头

推选一个劝慰组织:“1+4+X”

全县9个乡镇(街道)、47个村(社区)的255个村民小组,通过群众自愿自主、自建自管、自评自议的方式,成立“1+4+X”的劝慰组织(其中,“1”指村组干部,“4”指热心公益事业的德高望重人士、“两代表一委员”、返乡“五老”、教师医生4类人群),将疙瘩消化在一线,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消除在萌芽状态。

建立一套村规民约:“八讲、两不”

芦山县民政局拟定以“八讲、两不”为主要内容的村规民约参考版。“八讲”:一讲孝义,爱妇幼,敬老人;二讲和善,不逞强,睦乡邻;三讲信用,守承诺,言有信;四讲勤俭,耕读富,铺张贫;五讲洁净,庭院美,衣着整;六讲奉献,利他人,少私心;七讲法治,违法耻,守法荣;八讲感恩,铭大爱,记深情。“两不”:一不染“黄、赌、毒”,正言行、戒陋习;二不乱“占、种、建”,护成果、图发展。

各村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商议,定出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再制作成村规民约卡分发到千家万户,让村规民约上墙的同时,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切实提高群众的道德素养,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乡村风气,助推乡村振兴。

缩编一套简明读本:急盼急需急用

芦山县司法局组织法律专业人员,精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政策编制法治简明读本,将婚姻家庭、相邻关系、劳动关系、交通事故、环境保护、法律援助等,以简明问答的通俗方式,编制出128个常用法律知识和17个精编案例,编成“三治”简明读本。前期印制2000份,做到乡镇干部、乡司法援助人员、乡村组调解人员人手一份,后期将实现全县群众全覆盖,切实提升群众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创建一本明白账本:三级三治台账

各乡镇、村组通过走村入户,摸清每户每人自治、法治、德治基本情况,再结合公安、派出所的相关数据,分守法、守德、感恩、帮带等四个类别组建村、组、户“三治”明白台账,进行动态更新。涉及重大矛盾冲突和违法事件及时通报村民。

拓展一套矛盾调解机制:四级联调

在现有的调解组织中,只有县、乡、村三级调解。芦山县延伸建立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四级联调机制,组级调解由调解小组组织,时限5个工作日,调解未果转交村级调解组织,由村委会组织调解,限时10个工作日。未果,再由乡(街道)人民调解委员调解,时限为15个工作日。调解未果,再移交县级调解组织,由县多元化解协调中心组织调解,时限为20个工作日。做到矛盾化解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县。

用活一个宣传阵地:五讲六学两转

通过邀请领导、专家、部门干部职工、村“两委”干部以及群众代表,讲授国家大政方针、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政策、产业发展实用技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引导群众学精神、学政策、学技术、学三治、学好人好事、学歌曲。同时,及时转播中央和省上新闻,将党的声音传递到田间地头,盘桓在群众心中。

创编一套宣传节目:向上向善向美

将宣传节目与“三治”内容相融合,编制群众喜闻乐见的花灯、快板、小品等文艺节目。通过举办芦山县首届“文化杯”花灯比赛、芦山首届猕猴桃丰收节等,开展各类文艺活动142场次,广泛宣传依法治县,引导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激发全县人民建设“秀美芦山·生态强县”的热情。

选树一批示范典型:三级三类评选

分县、乡、村三个层面,开展芦山好人、文明单位(村/镇)、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大力宣讲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治本治源,治心治魂。

“九个一”的基层实践

在探索“九个一”基层治理体系过程中,芦山县选择龙门镇“打头阵”,试点推进。

在建好、建强村党支部中,龙门镇隆兴村坚持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做好基层组织建设各项常规工作,同时,让党的基层组织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最近,隆兴村“两委”正在推进土地流转工作。村里引进中药材企业建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带动当地群众一起发展中药材,巩固脱贫成效,推进乡村振兴。

“党组织的号召力体现在群众信不信你,跟不跟你干。”隆兴村党支部书记施学兵说。早在2010年,施学兵竞选隆兴村党支部书记一职时,就承诺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8年来,施学兵连任了三届村党支部书记。这8年,隆兴村在灾后重建中建设了新家园,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引进企业规模化发展猕猴桃产业,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风貌得到极大改善。尤其是去年,隆兴村还摘掉“贫困帽子”。

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实现同步小康,隆兴村“两委”重点在产业上做文章。通过“农民夜校”普及猕猴桃种植、肉牛养殖等产业技能,动员大家发展农业生产,鼓励村民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发展,引进中药材,与村民签订购销合同……从生产到销售,为大家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在龙门镇青龙场村河心组,家家户户都贴着村规民约,全村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建立了明白台账,并同其他兄弟组构成了青龙场村的“三治”明白台账。“在登记造册的时候,我们做到了人员全覆盖,详细了解每个家庭每个成员的情况。”龙门镇司法所司法助理员李科说。

在龙门镇工作两年以来,李科参与、见证了龙门大大小小矛盾纠纷的化解。在他看来,有些邻里纠纷、家庭纷争甚至小到不是矛盾的矛盾,建立“三治”明白台账进行矛盾的排查,可以及时将矛盾化解在源头和萌芽阶段。

今年9月,拿到县司法局出炉的“三治”简明读本后,青龙场村文书杨康虎工作起来更有底气,“调解不能代替法律,以往在参与重大疑难问题纠纷化解时,都要自己提前突击相关法律知识,现在有了读本就有了便捷的法律支撑。”

自2013年以来,杨康虎还担任了当地派出所治安调解委员会成员和村上的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员,手握“三治”简明读本,杨康虎说:“内容比较完善,操作性强,等将来人手一册,普法效果会更好。”

龙门镇试点工作的有序推进,也给了芦山全面推进“九个一”的信心。而今,全县各乡镇“九个一”工作也在有序铺开。

在芦山县思延镇“1+4+X”劝慰组织运行过程中,矛盾的线索源头,可以由群众自行申请劝解,也可以是镇政府、派出所、司法所等移交给劝慰组织的矛盾线索,也包括劝慰组织平时收集到的线索。

思延镇草坪村村民陈澄安是一名退休教师,因为热心公益,在当地深受敬重,曾被评选“四川好人”。

现在,年过8旬的他也成了劝慰组织的成员,他说要主动作为,自己看到的要及时劝解,乡镇党委、政府、司法所、派出所移交的也要及时劝慰,因为很多口角,如果不及时处理就可能发展到肢体冲突,而一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解好,双方依然可以握手言欢,有效避免矛盾升级。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唐小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