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村相融 基础设施提升 知恩感恩 建设和谐新村——省百强名村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炼成记

来源:
2017-09-19 10:17
浏览:
收藏 打印

青龙场村一隅

不久前,省委农工委在全省范围内符合条件的行政村中开展2017年“四川百强名村”和“集体经济十强村”评选活动,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获较高得分数,入选“四川百强名村”,列第54位。

三年重建,青龙场村从一片废墟建成“镇村一体、产村相融、农旅结合”的4A级景区核心区,实现了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重建安居梦,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道路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从曾经的地震灾区,到如今的百强村,青龙场村是怎样炼成的?

基础设施提升

桥通路畅新村美 

“多少城里人梦想着能住进这般充满诗意的山水田园新村。”来自成都的游客邹蓉感叹着。

17日,周末,青龙场村迎来了来自成都的旅行团。游客们乘坐着汽车跨过德阳大桥,进入滨河路,再驶入青龙大道,仅20分钟的车程就从县城抵达青龙场村。大家一下车,被眼前古朴的中式建筑、组团式的田园院落,还有荷塘秋色等美景吸引,连连感叹“灾后重建的新村宛如一幅画卷”。而便利的交通条件,让游客们直呼,“想把家安在这里”。

新村内生活气息浓厚,感恩广场上,当地村民舞动着秧歌;村级活动中心内,老人们喝茶下棋,孩子们读书写字,十分惬意。

震后,在成都、德阳的援建下,青龙场村公共基础设施得到突飞猛进的提升,青龙关大桥、德阳大桥、滨河路、青龙大道的建成,让古镇内通外联;073县道、乡村旅游环线、芦邛路、镇西山隧道的建设,彻底改变了龙门人“出入一条路”的历史,龙门乡搭上了“成都两小时经济圈”的高速快车;青龙场村的滨河公园、生态停车场、感恩广场、晨阳希望小学、台达初级中学、基层卫生院、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村民公共服务中心、农贸市场、应急避难广场等一批民生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产村相融

走上幸福路

在感恩广场上,石碑刻录了青龙场村的成长,而如今,它已经成长为龙门古镇4A级景区核心区。

重建中,按照镇村一体的重建思路,青龙场村实现了“1+8+1”组团布局(即一个古镇核心区、8个新村社区、1个乡村休闲农业公园),7个古镇体系建设项目全面完成,23个农村建设项目全面完工,17个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完成。以创建省级休闲观光产业园建设为目标,全村发展起了以猕猴桃、大棚蔬菜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建成龙门高标准农业示范基地和龙门古镇休闲农业园区。

在村庄建设的同时,青龙场村坚持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将休闲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连片发展猕猴桃、高山生态茶叶、高山蔬菜、生姜等7000余亩,扶持星级农家乐、乡村旅馆、家庭农场98家,有力推进了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建设,构筑出“古镇+田园”的绿色生态发展空间格局,走上了农旅结合产村相融的路子。

景区成长起来了,龙门客栈、钱记鸡业等企业进驻到新村,让龙门乡群众有了就近就业的去处。

2014年新村建成后,龙门乡的袁学琴便成为了钱记鸡业的一名员工。她每天从家到销售门店仅有10分钟路程,“有一份家门口的工作,挣钱照顾家庭两不误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袁学琴说。

居住在青龙场村河心组的袁方蓉利用自己的新居,开办起了农家乐。在这座寻常的农家小院里,游客可以坐在全木结构的廊房里,品着热气腾腾的绿茶,尝着地方特产龙门花生,远处的青山、近处的绿地尽收眼底,餐桌上是生态鸡、冷水鱼、野山笋、腊肉和现摘现做的新鲜蔬菜……自2014年开始营业以来,游客源源不断。

知恩感恩

迎来和谐新风尚

“今天的好生活,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和成都、德阳的援建。”晚饭过后,居住在河心组的村民张光霞和姐妹们来到新村感恩广场,跳起了健身操。她们的身后,一个个感恩宣传栏,记录着村民从重建到住进新家的感恩故事。

“把我们的新村爱护好、管理好,让它的发展越来越好,用这样的方法表达感恩。”村民们三言两语述说着自己理解的感恩的含义。

住进新家三年,从按照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养成好习惯,再根据《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依法治村,村民思想素质和文明水平得到提升,村民们的心底敞亮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更新了、生活丰富了,全村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杨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