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固本发展振兴 生态筑梦风帆正扬——雨城区加快推进“五个雨城”建设纪实

来源:
2017-01-05 08:14
浏览:
收藏 打印

1、上里镇卫生院

2、上里镇中心学校

3、北外环线

4、多营镇下坝安置点

5、上里镇庙圷水景家园

6、雨城人民欢度2016元宵节

城乡变化大、群众实惠多、发展活力增、青山绿水美,是过去五年雨城区完成的答卷。

穿行于雨城区城乡,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四通八达的路网、鳞次栉比的高楼、宽阔整洁的街道、绿树掩映的农村、气派典雅的民居;听到的是人们幸福的欢笑,由衷的赞叹;行走在产业园内,马达轰鸣呈现一派繁忙的火热气氛,给人一种时不我待、催人奋进的力量!

眼下的累累硕果,见证着该区不平凡的历程。

4·20”芦山强烈地震过后,雨城区人民把各级领导的关怀、社会各界的关爱化作一份坚强,科学重建,发展再建,雨城区步入发展振兴的新阶段。

脱贫攻坚中,雨城区既输血又造血,特别是通过产业培植推动“造血扶贫”,到2016年末,全区贫困人口减少1.09万人,取得阶段性成效。

五年来,雨城区加快推进“五个雨城”建设,坚持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动力,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生态家园活力涌现,一项项惠民政策回应百姓期盼,一件件民生实事情牵群众冷暖、惠泽民生。

历史翻开梦想新篇,蓝图跃然纸上,五年砥砺奋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五年,雨城区人民将撸起袖子加油干,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全面小康的“美丽雨城、生态强区”的目标指日可待。

砥砺灾后重建

崛起奋进谱新篇

“和三年前比,庙圷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里镇庙圷村新村业委会主任杨洪全自豪地说着庙圷村灾后重建以来的变化。

地震后,庙圷村在全区成立了首个自建委员会,为灾后农房重建提供了民主、科学的保证。不到一年时间,庙圷村水景家园新村落成,小区内是联排的小洋房,宽阔的健身广场、便捷的公共服务室,村民们直呼过上了城里人的现代日子。

住上好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庙圷村被纳入生态茶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茶叶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按照雨城区“千户生态农家”“万亩农业公园”的全域布局,紧邻上里古镇的庙圷村开始吃上旅游饭,村民利用新房开起了客栈,田地里的农作物变成了土特产,茶叶配合旅游业,庙圷村村民收入节节高升。

住进多营镇福星苑小区,五保户老人陈世林感叹活了一辈子,还能住上带电梯的好房子,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与福星苑一路之隔便是中国藏茶村。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一个重要项目,如今一期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并带来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年重建路,雨城区砥砺奋进。雨城区城乡居住条件大幅度提升,产业迅速发展,社会事业蒸蒸日上。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雨城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迅速投入到伟大的抗震救灾中,坚决打赢抢险救援、群众安置、次生灾害防治、卫生防疫、温暖过冬等一场场硬仗,最大限度地挽救了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损失。

灾后恢复重建中,雨城区实施科学重建、廉洁重建,完成了355个总规重建项目和成都、绵阳、中国红十字会等53个对口援建、捐建项目,如期实现了“户户安居有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的灾后重建目标。

同时,雨城区实施重建振兴,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产业链串联12万群众;川滇藏商贸物流园、中国藏茶村等重建成果吸聚社会投资近20亿元,运营综合收入达3亿余元;完成征()1.61万亩,搬迁1.13万户、企业41家、面积356万平方米,依法拆除规划区违建2147户、53.17万平方米,全力保障了百亿重建项目和城市功能组团建设。灾后恢复重建后的雨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欣欣向荣,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实现整体性跨越。

7、雨城区陇西河上里古镇水利风景区

聚力脱贫攻坚

踏上小康新征程

新年伊始,雨城区大兴镇徐山村贫困户周文贵在自家新房磨刀霍霍,一脸喜悦打理着年猪肉。

“有新房住、有衣穿、有肉吃,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周文贵说道。

周文贵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住进了新房,在种茶的同时,喂上了猪、用上了沼气,随着徐山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他还有了一份在合作社编织竹茶条的工作,不仅吃穿不愁,还渐渐有了存款。

周文贵的眼中,对未来更是充满希望。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昔日贫困的徐山村,变了模样。

青衣江畔,徐山村“在水一方”生态康养园已经初具雏形,不少游客趁着周末的时光来此垂钓、烧烤、品农家美食。大兴镇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水一方”属于徐山村的集体经济,是大兴镇着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探索可持续脱贫模式的项目,大兴镇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壮大徐山村集体经济的工作中,完善基础设施,搭建发展平台,希望能探索出一条脱贫路,带动村民增加收入。

大兴镇徐山村是雨城区脱贫攻坚的一道剪影。

自脱贫攻坚开始以来,凤鸣乡顶峰村村民发展茶园、藤椒、雪梨种植,从曾经的贫困村蜕变为了家家有产业,小车直通城区的幸福村庄;南郊乡柳阳村结合自身近郊村落的优势,依托发展起来的基础设施,开办了村企,贫困户在村里打工上班,有了稳定收入;多营镇大深村,打通了通组道路,让高山的猕猴桃走进千家万户,贫困户收入翻了几番……

这五年中,雨城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制定“3+13”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六个精准”要求,建立贫困村“五个一批”帮扶机制,扎实推进九项重点扶贫工作,累计投入资金2.07亿元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产业1.3万余亩、培育专业合作社48家,新(改、扩)建贫困村道路199.4公里,改建危旧房311户,解决群众安全饮水1525户,改善桥梁、饮水管道、蓄水池等基础设施,全区农村贫困人口从2014年底的13436人减少到2016年底的3237人,贫困发生率大大降低。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雨城区还定向突破,着力“四大难点”攻坚。锁定贫困村水、电、路、网、房等发展“短板”,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整体提升贫困地区的面貌;推进以“五雅”产业为主导的贫困村产业发展,着力培育贫困村“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开展“新生活进万家”等活动,进一步转变生活习惯、培养文明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雨城区坚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实施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金融扶贫+贫困户、资产量化+贫困户的“N+扶贫”模式,创新帮扶机制,带动贫困群众致富奔康;建立健全“事前预防、全程监督、督查追责”的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贫阳光、规范推进。

坚守发展方向

“五个雨城”硕果累累

五年来,雨城区按照省委、市委提出的要求,明确了全面建设开放雨城、实力雨城、绿色雨城、智慧雨城、和谐雨城“五个雨城”的主攻方向。

回首过去,五年发展励精图治,“五个雨城”彰显魅力。

瞭望开放雨城。

11日,雨城区第十二届年猪节落下帷幕,本届年猪节甚至吸引了英国BBC电视台前来拍摄记录年猪节盛况。根据上里古镇看大戏、吃旺汤等传统节庆习俗,多年来,雨城区年猪节主办方不断推陈出新,节庆活动期间游客众多,年猪节已经成了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在过去五年,雨城文化不断向外传播,“五个一”外宣精品开花结果,“雨城人文”亮相央视《记住乡愁》《茶马古道情》栏目,电影《雨城故事》荣获巴蜀文艺提名奖。藏茶节、年猪节等品牌效应持续提升,“最具投资潜力城市”等雨城区名片享誉全国。

走出去的不仅仅是历史文化、请进来的不单单有游客。这五年来,随着“走出去、引进来”步伐加快,招商引资效果显著,西博会、农博会、攀西会等重大会节签约项目总投资达159亿元,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6亿元;恒天汽车城、三九产业园、东方碧峰峡、凤鸣花药谷、一味藏茶等重大项目落户雨城区,支撑雨城区发展;雅安茶厂等“雨企”走出国门,区属企业出口创汇逾6200万美元。

数说实力雨城。

一组组客观的数据,说出了雨城区发展的硕果。

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49倍、1.71倍、1.86倍和1.25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9385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开局,“三证合一”等举措降低准入门槛,“稳增长27条”激发创业活力,市场主体新增七成,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长18%

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彰显了雨城区基础设施的实力。雅西、雅乐高速和北外环线、雨名快速通道建成通车,雅康高速草坝至对岩段全线贯通,成康铁路、南外环线和国、省干道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实施,公路总里程达1183公里。九龙水库水利工程顺利推进,新建集中式供水站45处,解决8.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92.95%。城区面积拓展至23.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0.3%,五年提高8.9个百分点。

新型工业提质增效,2家企业上市融资,实现辖区规上工业总产值63亿元。

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挂牌成立全省藏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28.89亿元。

荣获“四川省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称号。农业基础夯实巩固,建成万亩亿元示范区14个,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达29家,产业化组织达330个。集体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全面完成,发放农村产权融资和林权抵押贷款4.3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371元。

全域旅游高端迈步,乡村旅游蓬勃兴起,上里古镇、金凤山、周公山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碧峰峡创建国家5A级景区通过省检验收。旅游综合收入达63亿元,成为省级旅游强县。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创立雨城村镇惠民银行,万达广场、国盛商贸城等城市综合体入驻雨城区,川西物流中心节点体系基本成型。

品味绿色雨城。

“生活在雨城,不管是在乡村还是城市,就好像生活在氧吧一样,到处都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感觉非常舒服。”不久前,碧峰峡创建5A级景区,前来考核验收的专家学者说出了如此感受。

在过去五年中,雨城区收获到生态赞美颇多。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区、被纳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这高度概括了雨城区对绿色家底的守护。

五年来,雨城区专注特色、转化优势,打造绿色雨城。态环境持续优化,“三大生态工程”扎实推进,“一江三河”治理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62.96%。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实现安全度汛和地质灾害“零伤亡”。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区,纳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单位。生态产业蓬勃发展,茶叶和林竹产业总产值达135.7亿元。“吉祥”藏茶荣膺中国驰名商标,“雅安藏茶”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证明,“雅鱼”“雨城猕猴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殊荣,通过国家雅鱼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验收,入选“中国名茶之乡”。生态家园活力涌现,“一核四片多点”城乡发展格局大气绘就。省级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统筹推进,建成陇西生态绿堤、高颐阙湿地公园等精品工程,“生态细胞”覆盖城乡。

体验智慧雨城。

从政务服务窗口到土特产销售平台,能感受到雨城区网络化数字化高效普及,市民生活置身时代前沿。

通过五年建设,“六位一体”全媒体新闻中心多领域覆盖,OA协同办公、“两微一端”、网络问政等智慧政务广泛应用,建成数字教室774个、覆盖率达90%。区域医疗协同、医保智能审核等智慧系统快捷便民,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建档率达99.8%225个“天眼”构筑城乡安全网。“4321”网格化管理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办理事项3.5万余件。智慧金融、智慧农业、智慧旅游亮点纷呈,建成全市首个土地流转和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淘宝雅安馆、“点购”“云游”等本土电商实现交易额6000万余元。

融入和谐雨城。

万事悠悠,民生为先。这五年来,每个乡镇都建起了卫生院,每个村都打造了卫生室;组建起了区人民医院“医联体”,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2.8名,药品零加价,让利群众看病不再愁。安全明亮的教学楼遍布城乡,数字化教育覆盖到每一个教室;教育实现均衡发展;与此同时,四小教育集团组建,雨城二中创建为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一系列成绩促进了雨城区教育事业发展。

这五年来,“大众双创”蔚然成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城乡,“三馆一站”建成并免费开放,依法治区扎实推进,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巩固扩大。

8、中恒天汽车雅安生产基地落户雨城

9、雨城区川滇藏商贸物流园区

10、位于草坝镇的青江机器新厂区

11、雨城区建设优质猪肉生产基地

12、雨城区上里苗圃基地

13、中国藏茶村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

展望未来五年

坚持走“绿而美绿变金”之路

雨城区未来五年,坚持走“绿而美、绿变金”发展之路,实施“绿满雨城、绿富雨城、绿美雨城”行动,构建“全域绿色版图”,加快建设美丽雨城、生态强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有目标更有路径。未来五年,雨城区蓄势待发。

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经济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实现绿色惠民、绿色富区。

培育开放发展新优势。主动融入国家、省、市重大战略布局,努力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节点,不断提升雨城区在全国、全省、全市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加快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机制。多层次打响“熊猫家源·世界茶源”“生态雨都·山水美城”城市品牌。

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坚持把创新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农村、行政审批制度、财税金融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以改革创新带动全面创新。

构筑协调发展新格局。推进以生态家园建设为载体的发展振兴、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增强发展协调性和整体性。

开创共享发展新局面。持续实施民生工程,落实民生实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支付保障等机制,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

建设依法治区新雨城。全面落实依法治区基本方略,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大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设平安雨城。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杨瑞文

戴国宏李万平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郝立艺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