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银杏茶园马马灯共舞 百年古村宛若“世外桃源”——探访入围中国传统村落之名山区中峰乡朱场村

来源:
2016-11-27 08:24
浏览:
收藏 打印

编前语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

在雅安大地上有一些历史悠久、文化传承多样、建筑风格独特的古朴村庄,它们或在大山深处,或在河流之畔。在岁月的沉淀下,这些古老而神秘的村落显现出各自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独特特质。

近日,国家住建部对1602个拟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基本情况进行了公示。其中,四川省共141个村落入选,而我市名山区中峰乡朱场村、荥经县新添乡新添村、汉源县九襄镇民主村、天全县小河乡红星村共4个村落入围公示名单。

为进一步挖掘寻找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揭开传统村落的神秘面纱。从本周起,本报《西康周末》将陆续推出“走进中国传统村落·雅安”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清澈的河水、依山而建的民居、红砖青瓦砌成的老房子、苍翠欲滴的茶园、古朴厚实的石板路、憨厚纯朴的村民……就是这座山村荣幸地入选了“中国传统村落”的名单,这个山村的名字叫朱场村,老屋,碧空,白云,银杏,茶园……在光与影之下,织就了朱场这个世外净地。

雕刻精美的石凳

朱场村高家大院

村里高家祖碑

村民恬静的生活

民居建筑特色鲜明

11月已是寒冬。

记者驱车来到朱场村,虽然寒气袭人,但远处青山苍翠。眺望半山腰的朱场村,吐翠的茶园里,人们正在干活。远处的几座大山傲然挺立,朱场村与四周层峦叠翠的青山都是那么安静。整个村落弥漫着层层薄雾,满眼碧绿的山坳中掩映着古朴的村庄,踏着凹凸不平的土坯路,吮吸着清新的山野清风,一种愉悦感涌上心头。

朱场村,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静静地坐落在名山区中峰乡西北侧,距中峰场镇8公里。该村形成顺应天然,又不拘泥于形式,格局依山傍水而建,整体风格与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体现出了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环境和生态。朱场村质朴醇厚的风景,洋溢着浓浓的乡情记忆。

朱场村,历经明清繁衍,从建村起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村落形成于明朝,因地处交通要道,是成都平原至西康地区的一条捷径,道路平坦、路程较近,由此过往客商多选择此处,也是茶马古道的其中之一。由于过往商人不断增加,在此处做小生意的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为一个重要场镇,由此而成型,随后又不断发展,形成至今的格局。

时过境迁,朱场村的光辉记忆已成为历史。走在这条昔日繁华的道路上,被风化的木门,显旧的老屋,都成为了后辈人了解历史的最好证据。那一棵棵遮天的百年古银杏,那一级级长着青苔蜿蜒而上的古老的石梯道,都记录着朱场村昔日的辉煌。

据当地村民介绍,村落周边地形地貌息息相关,朱场村位于四包山麓,沿朱场河而建,依山傍水、山清水秀。

村里的茶园生长在村民的房前屋后和与山寨相连的树木茂盛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构成了一幅“茶在林中,村在茶山”的人与自然和谐景观。传统村落和千亩茶园,共同构成了一份丰厚的自然文化遗产。

村落内有朱场老街等重要街巷、高家大院、吴家大院等公共建筑,它们构成了村落的空间格局。朱场村古建筑主要分布在一二组,以散点状分布,既有联系,又有分别,基本以沿路修建,整体顺应缓坡地形,采用分段跌落的台阶形地基方式设计,村落整体风貌保存状况较好。

据当地残存文字记载,明代初期仅有几户朱姓家族在此居住,名为朱家场。由于村东临百丈镇,西接邛崃市,南与名山区接壤,北与夹关镇相连,方圆150平方公里朱场村位于正中位置,是过往客商必经之路、休息之地,属于茶马古道其中重要的一段。

行走在村里,享受着宁静的愉悦,虽然每一个毛孔都感受着最清澈的寒冷,但每一次凝望都能感觉到山野那边的静谧。走在幽深的小巷中,时间好像凝固了一样。随意推开一扇木门,抬脚进去,院里又是另一种景象,一时分不清是身处过去还是现在。

跟随高家大院主人高登南走进温暖里屋,咕噜咕噜的茶水热气氤氲,窗台上的三角梅开得浓艳。高登南嘴角始终挂着一丝微笑, “这个房子是明朝末年建成的,虽然改建已经有三五次了,但是内部的木架和这两堵墙都没有动过。这个房子呀,我们家族住了四五代人了。”

捧着热茶,记者静静听着高登南的描述。

“朱场村主要以川西民居为主,有一字形、三合院、四合院等,大多为青瓦屋顶,坐北朝南,以中间堂屋为轴,左右对称,堂屋设神龛,左右为正房,三合院、四合院有厢房。在这里,房屋以木石为主要建材,房顶铺上层层青砖瓦。这里的建筑风格为居民院落前为店,后天井为居室。”

同行的一位村干部接过话茬:“整体村落格局较为清晰,但是部分历史元素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不过未来的规划将在延续这样空间尺度的基础上,对街巷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历史元素的挖掘,对道路根据本地村落空间特色进行不同的特色材质铺设引导,通过构建步行道,打造景观点,改善村落环境和街巷空间,使人们能够完全体会到当地的风情,寻找历史记忆。”

民俗文化来添新彩

古老的村落,蕴藏着独特朴实的风情。寒冷的冬季,走在乡间小道,随处都有友善的笑脸和亲切的问候。纯朴的民风,在这个传统村落里悄然传承。

朱场河从整个朱场村一淌而过,给聚居于此的人们提供了充足的饮用水源。这里宁静、祥和、秀美,采茶的、制茶的、手工扎纸、跳秧歌的,随处可见。

悠久的民间文艺是朱场村的一个特色名片。村里的马马灯、秧歌、手工竹编、手工制茶远近有名,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竹编作为朱场村一门纯手工的老行当,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了,旧时以编灯笼为主,也扎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村民介绍,在朱场村,至今仍有一位手艺精湛的竹编老人郑尚威。从郑尚威那双布满皱纹,长满老茧的手,灵巧地穿梭于竹条之间,就可以看出他竹编技艺的精湛。郑尚威曾经独自摆摊40多年。他说,早年生意不错,近十几年生意越来越淡了,也就关门歇业了。不过记者在他家里仍然见到不少扎好的背篼和茶篼。“现在眼神不太好了,需要弯着腰眯着眼去丈量所编竹编日用品的规格和尺寸。”郑尚威说,现在村里人很少编这玩意儿了,现在年龄也大了,没事的时候就编着玩,当业余爱好。

朱场村的风土人情除了在手工上展现,还流露于各类丰富的民俗活动。马马灯、跳秧歌等都是朱场村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娱乐活动。

朱场村的马马灯在清朝末年盛行一时,老艺人吴兴永是村里马马灯的掌门人,已传承至今。朱场马马灯昔日红火,而今有些萧条,只是过年还能看到繁荣景象。

对老百姓而言,马马灯是乡间地头的“草根戏剧”,更是拜年讨好彩头的喜庆表演。色彩斑斓的马马灯和表情丰富的表演者用马灯、马牌书写吉祥和祝福。

“马马灯和马牌的框架由竹子编扎而成,外面裹上彩布。为了增添喜庆气氛,表演者还会在马身上绘上寓意吉祥的图案,在举起的彩杆灯笼上写满了祝福的话语,‘风调雨顺’、‘恭贺新禧’、‘大吉大利’等。”吴兴永说,马马灯的表演形式以“演唱”和“破阵”两种形式为主,马牌领唱,幺妹附和,唱词更是信手拈来,即兴发挥。幺妹提起“马头”,每段唱词后,要走上一段八字步串场。在演唱的过程中,打鼓、吹唢呐的十来个人尾随其后。一场表演锣鼓喧天,好不热闹。除了演唱这个表演形式外,表演者在拜年的过程中,还要做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来“破阵”,主人家看了过后,总会给个红包作为谢礼钱,钱多钱少没有规定。因为热闹的表演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至今逢年过节仍活跃在朱场村。

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朱场村,亲近自然,感受民俗文化。朱场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也对其今后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如同打了一针强心剂。

据悉,目前,朱场村建筑群,包括村民居住区、老街和古道,都保存完好。为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加强对该村落的保护,相关部门将拟定相关规划。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