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优先 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解读(十)

来源:
2013-08-20 10:41
浏览:
收藏 打印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为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日前,省政府发布的《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恢复重建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

  三年时间

  全面提升

  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

  根据《规划》确定的重建目标,将用三年时间,恢复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技术平台,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自然灾害分析评估能力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和应急专业装备建设,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灾害风险的防范意识,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

  市民政局副局长熊超表示,雅安地处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是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三条地震断裂带交汇处,山高坡陡,河谷深切,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市防灾减灾任务繁重。

  据悉,当前,我市的应急装备及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不足,现代化专业监测预警技术应用还有待提升。

  此次恢复重建,《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等原则,明确要充分考虑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生产生活,把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防灾减灾工程置于恢复重建工作的优先位置,同时,要明确目标,切实把防灾减灾工程项目建设落到实处。

  因地制宜

  加强灾害应急处置和救灾保障能力

  在减灾救灾综合能力建设上,《规划》明确,加强灾害应急处置和救灾保障能力,统筹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购置设备、完善设施,形成“以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为中心、市州物资储备库为骨干、县(市、区)物资储备库为基础,多灾边远乡镇储备点为补充”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在灾害易发、高发和交通不便的居民集中居住地,合理布局并与公共设施相融合,统筹建设具有独立供电系统、应急消防措施、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等应急避险功能的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点)。同时,要加强地震灾害的防御防治工程建设,加强地震活动构造探测,严格落实建设工程防灾减灾设防标准,提高人员密集场所、重大建设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的抗灾性能,提高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工程防御能力。

  熊超表示,从“5·12”到“4·20”,两次强震都体现出了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比如在“5·12”之后建设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及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等工程,就在“4·20”地震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此次《规划》中提出的综合能力建设,随着储备库和应急避难场所(点)的建设完成,也将增强雅安应对灾难的能力。

  据了解,此次重建,救灾物资储备库和应急避难场所(点)的建设,体现了因地制宜等原则,在对受损的进行维修加固外,要结合实际,合理布局,并与公共设施相融合,在一些灾害易发点和边远乡镇还将设立物资储备点和应急避难场所(点)的建设。

  为决策提供参考

  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

  信息管理水平

  在突发的灾难面前,信息的管理和指挥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规划》明确,在灾情管理及指挥平台建设上,要加强信息获取手段,提高信息处理与分析水平,完善灾情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存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规范,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信息管理水平。建设国家自然灾害灾情数据西南灾备中心,加强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和分析评估能力,健全灾情信息网络,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标准,保障防灾减灾信息安全。同时,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恢复完善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平台,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提高防灾减灾信息集成、智能处理和服务水平,实现省、市、县、乡四级互通互联,提升防灾减灾信息共享能力。

  此外,《规划》明确,还将建设省、市、县三级防震减灾社会服务平台,利用地震综合信息服务、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烈度速报等技术系统,提升地震灾害防御和应急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熊超表示,灾情管理及指挥平台的完善和恢复建设,有利于灾情的收集、处理与分析,这将为党委、政府作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

  全方位多渠道

  提高城乡应对

  灾害的预警能力

  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上,《规划》明确,要全面提升应急广播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为我省各级应急部门发布灾害应急预警信息提供稳定、可靠、便捷、权威的手段和渠道,提高全省城乡应对灾害的预警能力,实现预警信息向个人、家庭和公共场所的全时段、全天候和全方位发布。建设省、市、县三级应急广播平台,提高应急处置和防灾减灾能力,满足社会需求。

  同时,《规划》明确,还将建立完善气候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完善重点地区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措施,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工程和防雷减灾工程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警预报水平与应对能力;加强水位雨量的监测和数据的自动汇集分析,及时发布灾害预警,同时加强宣传、演练、建立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加强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提升测绘信息化水平和测绘保障能力。

  据介绍,“4·20”芦山强烈地震后,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发挥了较大的作用。震后的天气直接影响着救灾的进程,加之次生灾害增多,有效的监测预警预报显得尤其重要。

  熊超表示,灾害应急预警信息的有效发布,将尽可能有效地降低震后各种次生灾害带来的新伤亡和损失。

  震后,我市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对强降雨、地质灾害隐患点等进行预测预警,多次成功避让泥石流、洪水等,多次成功转移涉险群众,尽可能地将伤亡降到了最低。 首席记者 江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