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毁三建土主庙 七姓九所拜会地

来源:
2011-03-27 14:08
浏览:
收藏 打印

  3月20日,记者接到一名热心读者的电话,称:汉源县富庄镇有一座土主庙,隐匿于富庄村,是当地百姓祈福拜会的场所,外人知之甚少。据《汉源县志》记载,此庙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毁于清朝乾隆年间,后修葺;民国间毁于烟火,全院灭;现在,又在当地百姓的支持下重新修建。

  三次灭顶之灾,三次重建,这座庙宇与当地百姓之间究竟有何斩不断的渊源?

  3月24日,记者来到汉源县富庄镇富庄村一探究竟。

  建祠之缘平定猓夷

  《汉源县志》有这样的描述:“土主祠,在县署汉相祠左,明时建,清乾隆间重修,四川通志任贵祠在城内……”

  土主祠是否就是热心读者口中的土主庙呢?土主祠是明朝什么时候修建的,当时修建这座祠堂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记者找到了当地声望较高的村民李学渊,从他口中得知了土主祠的来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立政权之初,大体上占据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河南东部、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等全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因此,进行大规模南征北战的时机也成熟了。当时,四川明玉珍控制着四川,自称陇蜀王,国号大夏。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派将领胡传贵及其子胡海英平定四川。正待出兵,胡传贵和胡海英忽然身染重疾,无法出征,最后胡传贵的外甥李文富替舅出征。

  李文富带领七姓(姜黄李赖巨包张)九所(曹何郝白康周陈魏穆)出兵四川,与明玉珍和当地蛮夷大战,最后将蛮夷赶至云南境内,全师而归。朱元璋龙颜大悦,派七姓九所就此生根,并修建土主祠,供奉仁民土主宗烈王。

  《汉源县志》这样写道:“明洪武十五年,拨七姓留守大渡河龙潭口,时猓夷猖獗,防守吃紧……猓夷胆寒自退,一时传为公显神,当道者临其事以上闻,因加封为仁民土主忠烈王。”

  李学渊告诉记者,李姓家族在汉源是数一数二的大家族,主要分布在富庄镇、九襄镇和万工乡。当年出征的李氏祖宗李文富被皇帝朱元璋敕封为昭武将军,安葬于今万工乡管家山。

  演变改名吸引百姓

  最开始,土主祠只是一般祠堂的角色,前来烧香的只有当地的七姓九所。

  但当时,经过战乱,各种庙宇紧缺,唯一的土主祠成为百姓心中的不二选择;又由于在驱赶猓夷的战争中,土主显威灵,助七姓族人大败猓夷,所以土主祠在当地有着高不可及的地位。

  土主祠保佑着七姓九所的人,风调雨顺,心想事成。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周家铧口穆家磬,魏家龙船曹家金;陈家铺子遍地是,郝家染坊很是兴;何白康家好百姓,人丁兴旺遍蜀郡。”

  土主祠的看祠人任耀楼说,七姓九所在四川的蓬勃发展,使土主忠烈王的名声迅速传遍了朝野,常常引得外姓人前往拜会许愿。

  由于前来烧香的人很多,明朝万历年间,土主祠进行改修,崇祯年间又增建,最后建成两殿一院的大祠堂。当时,土主祠终年香火鼎盛、人流如织,就连远在京城的游客也有前来拜会的。渐渐的,土主忠烈王的祠堂演变成一般的庙宇,名称也改为土主庙。

  庙会活动“警示”演出

  任耀楼介绍,土主庙在民国的时候,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是百姓烧香拜会的地方,更担负起举办当地民间活动的重任。

  每年的农历6月17日,土主庙都会举办庙会,这个活动是富庄人一年中除春节以外最重要的节日。这个节日,由七姓人轮流操办。庙会有两项活动,一项是高台和平台,另一项是演戏,叫做“阴阳两班”。

  高台是由一根约合小孩子手腕般粗细的竹杆立于桌面上,支撑整个高台,最顶端是用竹条编成的框,用来装人。平台的构造同高台一样,只是高台有4米多高,平台只有2米左右。

  李学渊说,自己7岁时曾经站上高台表演过。他还记得,当时上高台的男孩子必须擦胭脂、涂口红、下身穿长裙、脚上套上小鞋,打扮成小老太太的模样。从高台旁边搭建的梯子爬上顶端的竹筐后,大人再用布条将他扎扎实实地绑在筐中,只留半米余长的空间供他活动。高台的顶端由于重力加大而左右摇晃,两队人马,一左一右,用大洋铲帮助高台保持平衡。“我往左边偏了,左边的洋铲就推我一把;我往右边偏了,右边的洋铲把我推向对面。我就负责在上面配合演出,又跳又闹,炒热气氛。”

  由于高台比较危险,长期以来都是男性的天下,很少有女性敢尝试。

  “阴阳两班”也是百姓喜欢的活动。“阴班”由一队穿黑衣、画黑脸、拿着铁索和枷锁的人组成;“阳班”则是一队穿白衣、画花脸的人组成。他们从土主庙出发,一路上敲锣打鼓,呵斥开道。走到集市,便正式演起戏来。每年的戏都差不多,大体上是“阴阳两班”抓住违法乱纪、胡作非为的贼人,上枷锁、挂铁链、最后斩首示众的戏码。演员大多是在土主庙许愿灵验后,回来还愿的人,老的有80岁,小的只有2岁。

  为什么要演这样一出戏呢?任耀楼说,当时土主庙很大,除了两殿一院,还有庙田万顷。从流沙河富庄段一直到九襄周家村周家岗,都是土主庙的土地。庙中空余房百套,良田万顷,全部分给当地衣不蔽体、居无定所的老百姓居住,每年象征性地收点善款,用于庙宇的修护。演戏的目的,是为了告诫在此居住的老百姓,要遵纪守法,不得作奸犯科。

  几经毁灭依然不倒

  任耀楼告诉记者,土主庙历史上受过三次重创,可以说次次都是灭顶之灾。

  第一次是清朝乾隆年间,土主庙由于香火鼎盛,引起大火。明朝洪武年间,土主庙是在后面的山上就地取材,砍伐成年的松树修建而成。据传,庙门口的柱子两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是当时少有的“大手笔”。木质结构经不起长年累月的烟熏火燎,终于在乾隆年间化为灰烬。后来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重建了土主庙。

  第二次是民国时期,“民国八年阴历三月,全院灭。六月重修正殿,以经费不济不得不从事募捐。”第二次重修的土主庙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只有一殿一院。

  1958年,富庄乡(现富庄镇)公社区队长将整座庙宇卖给了九襄粮站。九襄粮站拆了庙宇,取走了木料,土地由公社划拨给农民使用。土主庙遭遇第三次重创,从此销声匿迹。

  1989年,富庄镇七姓人代表商议,买下土主庙的土地,重新修建土主庙。消息一经传出,当地百姓集体赞成,踊跃捐款。李学渊说:“就连大娘、老人都自发过来,到河坝背石头砌庙子。”经过4个月的奋战,终于建成了现在的模样。

  “现在,土主庙的规模没法和过去相比,很多东西都是我们后人修建的,甚至很难找到以前的断墙残垣。但是土主庙依然是当地人最珍惜的庙宇,它不仅记载了先祖平定蛮夷的历史,更体现了现代富庄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李学渊说。

  记者江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