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  策
  • 规章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政府规范性文件
    • 部门规范性文件
  • 政府文件
  • 部门文件
  • 历史文件

耕云播雨 护佑民生—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综述

来源: 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2020-12-30 15:02 浏览次数: 字体: [ ] 收藏 打印

肇始于1958年,从一滴水到一片湖,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注入鲜活力量,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尤其是“十三五”期间,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把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推进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载体,在祖国大地上,书写着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责任担当。

以人民为中心,应急抗旱防雹保丰收

我国水资源短缺,但空中云水资源丰富。6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从艰难起步、探索发展、优化调整到稳步发展壮大——应急抗旱防雹力保丰收,常态增雨作业守护生态,重大应急保障尽责履职,将飞雹化为细雨,让甘霖润泽大地。

特别是自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意见》印发以来,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进入发展最快、服务最广、效益最突出的阶段,服务领域从以农业生产为主向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拓展,服务方式从应急响应型作业向常态保障型作业延伸,作业布局更加合理,作业规模日趋壮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有效提升。

筑牢乡村振兴根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活水”。在旱情蔓延时,为土地送去“润田雨”——近五年,我国共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5474架次、飞行14917小时,地面高炮、火箭等地面作业23余万次,年平均人工增雨(雪)作业区覆盖面积达512余万平方公里,累计增加降水约2100亿立方米;在雹灾多发期,为农作物撑起“安全伞”——云南、贵州、福建、陕西等地气象部门在设施农业区和林果、烟叶等种植区开展人工防雹作业,根据瓜果、棉花、烤烟等经济作物种植情况,适时调整人工防雹作业布局,有效扩大防护面积,全国每年防雹面积逾50万平方公里,科学高效防雹作业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深扎防灾减灾前沿阵地,为护佑民生福祉找准发力点。面对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区域性荒漠化加剧、夏季高温频发等情况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需求,气象部门不断拓宽人工影响天气服务领域。为把森林火险等级降到最低,山西、内蒙古、吉林、福建、江西、湖北、四川、浙江、广西等地近年来与林草部门深化合作,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为有效降低森林火险、扑灭火作出突出贡献。

担起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之责,为绘制青山绿水图景添彩。在青海湖、黄河上游等地加强增雨作业,生态系统涵养水分功能逐步恢复,黄河源头“千湖景观”再度显现;在三江源、祁连山、天山等重点生态保护区,持续开展大范围常态化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750亿立方米,补充生态用水,扩大湖泊湿地面积,增加草地生物量和覆盖度;在河南、四川、重庆、湖北、安徽等地探索开展人工增雨净化空气作业试验……积极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为呵护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以创新为动力,现代业务体系领航新征程

2019年春季,北方经历了一段大范围抗旱和森林防扑火关键期。各级气象部门密切与应急管理、水利、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民航等多部门协作,组织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11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为期3天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作业影响区域内普降小到中雨,大兴安岭扑火前线联合指挥部评价称“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相当于发挥了几千人的扑火作用”。

唯其艰难,更见担当。面对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区域性荒漠化加剧、夏季高温频发、森林草原火险等级高、生态安全遭受威胁的严峻形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坚持“防抗救”相结合,多次在森林火险扑救等自然灾害防御中成为“一招制胜”的利器。

难题破解的背后,是在自主创新驱动下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的推陈出新,是从扩大规模发展到注重科技支撑、强化业务指导的思路转变,是从地面、高空分散作业向立体化、规模化、跨区域作业的升级转型——

政府主导人工影响天气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完善。多个国家层面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大战略政策规划,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涵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乡村振兴、现代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大气污染防治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人工影响天气相关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有力促进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规范发展;部门间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形成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合力,汇聚激发澎湃力量。

作业能力显著提升,“四级业务纵向到底、五段流程横向到边”的现代业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国新增高性能作业飞机12架,初步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增雨飞机作业机群。目前,由飞机、高炮、火箭和高山燃烧炉等组成的立体作业网,全方位守护人民福祉。国家(区域)-省-市-县-作业点逐级指导的作业指挥体系全部建成,作业指导产品覆盖率达100%。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已完成验收,覆盖东北区域125万平方公里的空地一体化作业、监测、指挥业务技术体系建成。

创新引领的科技支撑体系在发展中壮大。针对人工影响天气基础研究,建成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华北云降水试验基地以及吉林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根据地方特点开展了对流云观测、山区降雪观测、冷涡增雨、人工增雨综合试验和效果检验。青藏高原大气水循环、气溶胶与云降水相互作用、云降水催化效果仿真模拟、风云四号气象卫星云参量反演等技术研发取得重要进展;自主研发的3公里水平分辨率云降水数值预报系统投入业务运行,国产新型高效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提高100倍以上。

安全作业水平不断提高,“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综合监管”的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综合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弹药存储运输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28个省份实现了省-市弹药100%专业化运输。装备弹药安全性能大幅提升,推动高炮和火箭自动化改造,装备弹药安全风险大幅降低。作业队伍安全素质不断提升,建立了应急演练常态化机制,每年对全部作业人员进行培训考核。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印发,为新阶段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负载着党和人民的期望与重托,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者将锐意进取,奋力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

(作者:刘若馨 责任编辑:张林)

 中国气象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