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雅安市建立“五条路径”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来源:市扶贫开发局 发布时间:2020-12-16 10:09 浏览次数: 字体: [ ] 收藏 打印

2018年底,雅安市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9.4万名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6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近两年,全市又着力聚焦巩固脱贫成果,围绕衔接乡村振兴,在融合上下足功夫,依托脱贫攻坚形成的经验优势,加快潜能释放,做好成果转化,探索形成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雅安样本”。

一、依托“产业扶贫”做实底盘,为产业振兴筑牢根基

连续5年编制了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引导贫困对象大力发展“雅茶、雅竹、雅果、雅药、雅鱼”等“雅字号”特色优势产业,同时建成县级以上农业园区30个,发展特色产业基地492万亩,打造出三条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茶产业带、果蔬产业带和果药产业带,辐射带动151个贫困村、80%的贫困人口发展增收,目前已有68.9%的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获得生产经营性收入,全市贫困户人均生产经营性收入达到2096元,较2014年增长了67%。以每村50万元为基准设立1.44亿元的产业扶持基金,撬动261个贫困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全市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到786.5万元。引导贫困村建立起“市场主体+村集体+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市有200个贫困村、14个非贫困村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56个,带动3850户贫困户增收。

二、依托“智志双扶”激活潜力,为人才振兴凝聚动能

积极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为贫困对象的脱贫退出和农民群众的奔康致富提供持久动力,目前全市已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832名。全面提升贫困群众的生产、服务技能,进一步增强致富本领,261名驻村农技员全覆盖261个贫困村,每年在农时季节进村开展专业技术指导服务,组织367名中、高级职称及以上专家组建9个“农业产业扶贫综合技术指导专家服务团”,每年定期驻村培训生产技术,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应运而生。大力开展感恩奋进教育,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选树了69名“雅安脱贫榜样”,在群众当中形成了典型示范效应。

三、依托“文化扶贫”提升内涵,为文化振兴夯实基础

着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市建成文化院坝273个、阅报栏119个,261个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服务质量和管理效能得到不断提升,489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面完成。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有效供给,购买服务文化惠民项目30个,组织基层文艺队伍下乡演出、举办各类艺术展演展示活动2885场,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4.8万场次,每年为全市1017个农家书屋补充更新图书6万余册。积极开展示范创建与精神文明创建,以示范点建设为抓手,推动移风易俗,21个贫困村成功创建为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同时还通过专题培训、讲座等多种方式加强县乡村三级宣传文化骨干、文化志愿者、民间文艺团队等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了一大批农村文化能人。

四、依托“绿色减贫”转化资源,为生态振兴提供支撑

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以绿色减贫带动绿色发展。因地制宜设立生态管护员岗位,141名贫困群众成为生态护林员,7个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吸纳201名贫困群众,人均分红和劳务收入超过1万元。主动融入国家生态功能区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依托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补偿项目实施,稳定增加政策性收入。对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村,通过联合举办茶文化旅游节、石棉黄果柑节、荥经鸽子花节等系列乡村旅游节会活动,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农家乐旅游等第三产业,有效延伸功能定位。积极推广“高岗村模式”,引导贫困村向乡村振兴示范村转变,全市已有9个贫困村成功创建为省级、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五、依托“党建引领”形成带动,为组织振兴注入活水

充分发挥驻村力量作用,形成以第一书记为核心的帮扶责任体系,全市累计选派800名机关干部驻村帮扶,2.2万名帮扶责任人参与联系帮扶贫困户,切实把广大基层党员和群众的思想、行动、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聚力投身乡村经济社会建设。着力打造“村企党建”,建立功能性党支部,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民生文化“五大共建”内容,推动实现村企共赢。选优配强村级班子,通过制定“归雁计划”15条措施和“三项培养”6条措施,全面推进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下降到47岁。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将地震灾后新村聚居点“自建委、自管委”管理模式,引入到贫困村治理体系,制定《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实行“家园共管、事务共商、发展共谋、和谐共建”的基层治理新机制,推动贫困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