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  策
  • 规章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政府规范性文件
    • 部门规范性文件
  • 政府文件
  • 部门文件
  • 历史文件

雅安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市林业局 发布时间:2008-01-15 17:08 浏览次数: 字体: [ ] 收藏 打印

雅安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前言
雅安市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盆地西缘,介于北纬28°51′10″—30°56′40″,东经101°56′26″—103°23′28″之间,是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素有“川西咽喉”、“入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全市辖一区七县,幅员面积1.53万平方公里(153.11万公顷),人口155万。
雅安是世界级的“绿色宝石”,森林资源丰富,有林业用地119.91万公顷,占幅员面积的78.3%;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74.62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819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9.2%;堪称“绿色基因库,天然大氧吧”。境内分布陆生野生兽类470余种,野生鸟类330余种,其中国家Ⅰ级16种,Ⅱ级49种。国宝大熊猫268只,占全省22.2%,占全国17.8%。分布植物有185科869属3000多种,其中国家Ⅰ级8种,Ⅱ级21种。实施三大生态工程以来,全市天然原始林得到休养生息,自然保护区面积不断扩大,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林网防护体系初步建立,城乡森林生态屏障正在形成,生态效益逐步发挥,林业经济快速发展。通过全市林业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的六年的艰苦努力,市内初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为建设小康雅安、和谐雅安做出了突出贡献。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以下简称《决定》);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意见》(川委发[2003]28号,以下简称《贯彻意见》),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林业发展的意见》(雅委发[2004]31号,以下简称《意见》),围绕《雅安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四川省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草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建设重点,结合我市林业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工作与成效
“十五”期间,我市林业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和省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落实“建设绿色雅安,发展林业产业”的林业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生态建设初见成效。“十五”期间,全市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100万余公顷森林得到有效管护,每年减少森林资源消耗量50多万立方米,一次性分流安置林区富余职工3001人;预计完成天保工程造林2.17万公顷,飞播造林1.03万公顷,坡耕地退耕还林6.26万公顷,荒山造林4.85万公顷,封山育林(新封)12.1万公顷,零星植树(含义务植树)4316.4万株,减少土壤侵蚀量1480多万吨。“十五”期末,全市森林覆盖率上升到49.2%,比“九五”期末提高了4个百分点。以森林和野生动植物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达到5个、面积14.58万公顷。天然林得到休养生息,野生动植物和4821.96平方公里的大熊猫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自然景观明显改善,全市森林生态屏障基本形成。
二是产业发展取得进步。近年来,我市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木竹工业原料林、经果林、生态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林业总产值出现了恢复性快速增长,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据统计,“十五”期,全市预计累计可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40.22亿元,比“九五”期增长127%,产值结构呈现逐年调整、优化态势。农民从林业获得的人均收入持续保持年递增15%以上,2005年预计可达413元。 
三是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十五期”,全市建立和改善林业服务站128个;新建和改扩建各类苗圃、良种基地、采种基地 15个、经营面积达388.3公顷;实施林业科技支撑项目、科技兴林项目、新技术和新品种推广项目6项;落实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1个。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和防治能力、林业执法、林业信息网络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等均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森林火灾损失率连续23年控制在了0.1‰以内,有害生物成灾率、乱砍滥伐森林和乱捕滥猎野生动物案件得到有效控制。
四是林业投资大幅增加。投资继续保持对经济的强劲拉动,“十五期”预计完成林业建设投资12.0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9.83亿元),为“九五”期1.70亿元的7.1倍,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林业建设的快速发展。
(二)基本经验
1.坚持生态优先,突出建设重点
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全面实施“11421”发展战略性思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文明发展目标,调整农村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和实现生态经济强市目标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针对我市地域特点,实行分类指导、分区突破。在不断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利用山区特有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坚持科技兴林,推广先进发展模式
为增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科技含量,在认真实施省厅制订的各项科技支撑规划和技术规程的同时,并从实际出发,认真组织生态治理及资源培育、保护、利用技术攻关研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工作,狠抓科技示范点建设,兴办科技示范林。在实际生产中积极探索、总结出了生态林草、林草牧、林竹纸、林果(药)间作、生态旅游等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模式。工业原料林、干鲜果品、药材、茶叶、桑麻、野菜等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编写了《雅安市竹林丰产培育技术》手册,《天保工程管理流程图》,实施了校地合作。
3.坚持依法治林,巩固建设成果
为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我市各地深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退耕还林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防火条例》、《四川省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坚持依法治理,不断强化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严格执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责任追究制、造林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工程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对违纪违法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有力地推动了林业建设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保障了工程建设进度、质量,维护了资金安全和群众利益。
4.坚持因地制宜,扶持产业发展
为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和林业职工收入,全市上下按照“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产业开发”的要求,大力促进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市林业局在总结全市林业产业发展经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并以市政府文件名义出台了《关于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 》和《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出台了工业原料林培育业、林果种苗业、林产加工业、生态旅游业四大产业发展规划。各区县立足自身比较优势,积极探索林业产业发展新模式,加快发展原料林和特色经果林;引导农民种草养畜,发展养殖业;支持林产加工龙头企业一体化经营。
5.坚持以人为本,建立高效管理体系
通过不断试验、总结、完善,逐渐形成了规范、有序的林业重点工程管理运行体系。一是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二是以森林资源管理、建设资金管理和工程质量管理为重点,各项措施相互配套的科学管理体系;三是以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为依据,实行工程监理、执法监察、社会监督和检查验收“四结合”的综合监督体系;四是以个体承包为主体,业主开发、专业大户和专业队伍造林护林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林业经营体系;五是以林木种子基地和多种经济成份苗圃为基础,省市县齐抓共管的种苗供应体系;六是以工程项目为载体,集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开发研究于一体的科技支撑体系。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林业发展很快,成绩斐然。但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林业改革和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1.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整体功能差
在现有人工林林分中,因森林抚育跟不上,有的呈逆向发展趋势,成林不成材,低产低效林比重大;树种结构不合理,针阔混交林比重小。新增加的人工林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抵抗有害生物侵蚀等方面的整体功能比较弱。
2.生态脆弱区治理难度大,管理任务重
目前,我市还有4.86万公顷无林地,且大多分布高寒、高海拔地区和大渡河流域干旱干热河谷区,这些地方立地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造林成本高,成活率和保存率低,治理难度大。与此同时,随着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不断扩大,森林火灾、病虫鼠害、人为干扰等因素所造成的威胁逐年加大,森林管理、成果巩固的任务十分繁重。
3.林业产业化发育程度低,经济实力弱
当前,我市工业原料林、特色经果林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林产品深精加工薄弱,新兴产业、替代产业开发滞后,经济效益不佳。林业产业规模小、起点低,缺乏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经济实力不强;林产品、活立木等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开发力度不够,一些地方林业产业发展没有转变为市场行为,企业与资源未形成有效配置,与广大农户缺乏良性互动机制,产业化链条不完整,组织化程度偏低。绝大多数涉林加工企业经营规模小、科技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低,优势名牌产品少,辐射带动面窄。全市“大资源、小产业”的矛盾依然突出。
4.林业基础设施薄弱,支撑功能差
基础设施是推动生态建设、产业互动的前提条件,也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硬件装备。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稳定的投入和补偿机制,我市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差,经营管理手段落后。近年来,尽管林木种苗、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预防、基层林业服务体系以及自然保护区、科技教育、信息监测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设施设备仍然十分落后,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
5.林业体制不顺,改革压力大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市林区,特别是森工企业、国有林场仍然未能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思维观念陈旧,等、靠、要的思想突出,林业改革相对滞后,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缓慢,林权不清,侵权现象时有发生,森林分类经营、资产化管理等跟不上林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森林资源没有有效地向森林资本转变。人工商品林采伐政策不明确,制约了社会资金对林业建设的投入。为此,创新管理体制,搞活经营机制,增强林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工作十分艰巨。
6.林业科技水平较低,贡献率不高
我市林区人才、技术缺乏,林业科技总体水平和贡献率较低。主要表现在:集成配套成果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示范推广效应不显著;一些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如干热干旱河谷地区和高海拔地区植被恢复、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预防、林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仍未得到根本性突破,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3S”、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滞后,对传统林业改造、产业发展的贡献不大;科技投入总量不足,制约了林业高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科技管理体制和创新机制还不能适应林业发展的需要。
7.林业依法行政能力较差,预警机制弱
区县林业主管部门和林业基层队伍,预防制止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的能力不强,各种侵害森林资源的犯罪行为和现象时有发生;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对林业威胁的隐患还很严重。
二、盛世兴林,深刻认识林业的重要性,明确林业发展的紧迫性
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林业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并从林业面临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入手,对新世纪林业的方方面面做出了系统谋划,通过颁布《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初步完成了对新世纪林业发展的总体构思和规划设计,明确林业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而且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
加快林业发展是我市生态经济建设的战略选择。全面实施“11421”发展战略性思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文明发展目标,必然要有一个发达的林业作支撑,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调整农村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和实现生态经济强市目标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不断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利用山区特有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对森林资源的多样化需求日益增长,在短期内林产品供需缺口形势严峻。目前,木材及林产品已成为我国第二大类进口产品,生态旅游、优质果品和森林食品需求旺盛。需求的增长,为加快我市林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中央《决定》、省委《贯彻意见》、市委《意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大力推进国家级生态示范市、雅安“生态经济强市”的建设进程,使林业更好地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全民搞绿化,全社会办林业,城乡林业协调发展的原则;
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技兴林、依法治林,持续利用森林资源的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和管理的原则;
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管好现有森林资源,加大退耕还林和荒山治理力度,加快林业发展步伐的原则。
(三)奋斗目标
1.“十一五”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林业要在“建设绿色雅安,发展林业产业”总体思路指导下,以“三生态”主导林业建设,有目的地建设复合生态林业,构建绿色雅安;有计划地选择立地条件好的林地建设商品林、原料林和经济林基地,发展林业产业。
总体目标是:有效保护和恢复天然林资源、天然湿地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深入推进退耕还林和荒山绿化,努力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积极促进林业健康发展。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一批优质高产木竹原料林、经果林及林木种苗花卉基地,基本满足林产加工企业和人民生活对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组建一批大型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竞争实力较强的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建成一批功能齐全、特色浓郁、富有影响力、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生态旅游精品。到2010年,力争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以上,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初步形成产业产品结构合理,区域优势明显,主导产业突出,竞争实力较强的新型林业产业体系,林业年总产值突破13.7亿元(年均递增7%),农民从林业中获得的人均收入达到630元(年均递增10%)。为实现雅安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011—2020年展望
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8%以上,基本建成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林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幅增强,到2020年年末,林业年总产值突破19.2亿元(年均递增7%),建成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四、总体布局
我市青衣江流域的6个区县,大渡河流域的2个县,其自然、经济、社会状况以及林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都不尽相同,根据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原则,将其划分为2个不同的发展区,使林业的生产力布局与全市的发展战略相适应。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青衣江流域6个区县要立足自然条件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方便的有利条件,积极营造培育木竹原料林,“三木药材”基地林,构建具有特色的复合型森林资源体系。大渡河流域的石棉、汉源两县要充分利用光热条件,大力发展干鲜果经济林、香料林,构建一个布局合理、结构完整的产业体系。全市要充分利用独特的森林资源优势、自然景观优势、人文景观优势,积极建设高品位的森林旅游景区,大力发展雅安生态旅游产业。
五、“十一五”建设重点
(一)生态建设
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按照国家批复的实施方案,在全市8个区县范围内,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一是继续停止天然林和其他生态公益林的商品性采伐,对116万公顷乔木林、灌木林和未成林造林地采取封山设卡、划片巡护、社区共管等措施实行全面管护。
二是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乔灌草结合,封飞造并举的原则,加快荒山荒地绿化造林步伐,尽快恢复林草植被。“十一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1.99万公顷,飞播造林1.15万公顷,封山育林5.76万公顷。
三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继续采取一次性安置、转产安置等措施加大对222名林区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力度,减轻森工企业负担,维护林区社会稳定。
2.退耕还林工程
按照“巩固成果、确保质量、完善政策、稳步推进”的原则,继续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一是完善和落实有关政策,发展后续产业,进一步把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封山禁牧舍饲等配套措施结合起来,妥善解决退耕农牧民长远生计问题;切实加强现有退耕还林地的保护与管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二是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退耕还林造林面积1.51万公顷;并采取成片造林、营造农田林网、四旁植树、封山育林等措施,完成配套荒山荒地造林任务。
3.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按照“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积极发展、合理利用”的方针,遵循“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
一是以巩固、完善已建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功能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大力提升保护水平和管理级别,“十一五”期末,力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3个。
二是新建一批国家重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典型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到2010年,全市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8个,使濒危物种的生存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三是加强市和县两级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机构建设,购置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交通、通讯和办公设备,建立制度体系、培训体系、监测体系、信息共享体系,完成蜂桶寨、喇叭河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GIS)建设,初步实现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
四是实施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喇叭河保护区一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蜂桶寨、贡嘎山保护区(石棉处)、栗子坪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拟建芦山黑水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荥经泡草湾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本底资源调查和总体规划编制。在有条件的保护区实施“一区一法”试点。完善蜂桶寨、喇叭河保护区巡护监测网络体系。
4.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在治理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下,坚持治理水土流失与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经济发展相结合,在突出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处理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把生态建设与提高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有机结合起来。“十一五”期间,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4个,治理面积500平方公里,力争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
5.社会林业工程
一是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进一步加大全民义务植树宣传力度,创新机制,不断丰富和完善义务植树的形式,提高公民义务植树的参与度、尽责率和成效。五年间完成义务植树1860万株以上。 
二是推进城镇林业发展,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按照“经营城市、美化环境、增强生态功能”的要求,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加快城市森林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步伐,提高城镇绿化覆盖率。到2010年,城镇绿化率达到32%以上。
三是加快绿色通道建设。加强与交通、水利等主管部门的配合,统筹规划,抓好国道318线、108线绿色通道建设。要在认真搞好规划的基础上,采取优先安排退耕还林、天保工程计划指标等有效措施,尽快完成全市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基本形成全市绿色骨干框架,为全市生态经济打下坚实基础。到2010年建成绿色通道471公里。
6.林业血防工程建设
通过林业血防工程建设,使项目区所有血吸虫病源得到有效抑制,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从而增强疫区群众的血防意识,通过绿化美化,充分改善疫区的居住卫生环境,并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产业发展
1.竹产业
以两大工程为基础,依托中竹纸业,大力发展竹产业,走竹纸产业一体化建设道路。现有的8.8万公顷竹林,重点转向管护,对其中交通条件、立地条件相对较好、集中连片的2.67万公顷(其中雨城区1.2万公顷,天全县0.53万公顷,荥经县0.4万公顷,芦山县0.4万公顷,名山县0.34万公顷)成片竹林实行集约化经营,全面提高竹林单位面积产量,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实现年产鲜竹80万吨,竹笋2万吨,使竹农从中获取收入突破3亿元。把竹产业建成生态经济产业,建成农民致富产业。
2.工业原料林培育业
按照“适地适树、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的原则,在突出治理重点,确保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在8个区县选择立地条件好、交通方便、坡度36度以下,不易造成水土流失,便于集约经营管理的林地和退耕还林地,抓住国家加快建设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商品林基地建设的机遇,选择杉木、柳杉、桦木、桤木等速生优质树种,定向培育10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大力改造18万公顷低效林分。
有目的地大力发展珍贵用材林。
3.林果林药产业
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在汉源、石棉两县大力发展干鲜果基地,“十一五”期末累计发展干果基地1.32万公顷,其中花椒0.66万公顷,板栗和核桃0.66万公顷。对已发展的林果基地,注重更换优良品种,提高林果品质。同时,要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引进1~2个科技含量高的干果深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干果产品附加值,创造优质品牌,稳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做大做强林果产业。
在青衣江流域各区县要依托市级重点药业企业,在荥经、宝兴、芦山、名山等县,以林业工程为载体,大力发展林药产业,“十一五”期末,发展黄柏、杜仲、厚朴、尤曼桉等以“三木药材”为主的林药基地规模达到1.2万公顷,形成林药产业,使农民从林药产业获取年收入达到0.9亿元,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人。
4.生态旅游业
充分利用我市优越独特的区位优势,自然景观优势、人文景观优势,积极引进有实力有知名度的大集团,采取合资、独资、股份制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森林旅游要融入到全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中,重点建设天全二郎山、宝兴夹金山、荥经龙苍沟三处国家森林公园,大力开发宝兴蜂桶寨、石棉贡嘎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全喇叭河、石棉栗子坪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石棉田湾河、天全县白沙河省级风景名胜区,形成一批基本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森林生态旅游精品线,实现全市森林生态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加10%,为中期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化奠定基础。
5.木竹原料利用业
规范现有木竹原料利用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引资建设一家年消耗木材10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木材加工企业。
6.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利用业
积极开展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利用,发展地方经济,是野生动物资源利用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对野生动物保护成果的展现。通过调查研究,在国家林业局公布许可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的54种野生动物中,选择经济价值高、技术难度较低、适宜在雅安繁殖的物种,引进有经济实力、对野生动物资源开发有一定经验和技术支撑的企业,采取多种投资形式,在雅安农业生态科技园区建立实验动物繁殖基地;建立麝类动物养殖场,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形成规模。
(三)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
1.林业工作站建设
为适应我市林业生态和产业快速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基层林业站“管理、组织、指导、服务”职能作用,按照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系列化、推广基地化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在抓好基层林业工作站改革(整合)的基础上,加快基层站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林业站有独立的办公用房、机动交通工具和必要的通讯、办公设备;加强人员配备和业务能力建设,到2010年,林业站职工基本具备中专以上学历,每个站基本建有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和信息服务网络。
2.国有林场(所)建设
坚持“以林为本、合理开发、综合经营、全面发展”的办场方针,推进分类经营和综合改革,加大扶贫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把现有林场改造成基础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经济富裕的骨干型国有林场。到2010年,全市国有林场和森林经营所基本实现“四通”,危房得到全面改造,林场(所)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基本实现贫困林场脱贫。
3.森林资源管理与监督建设
为进一步规范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确保森林资源稳定增长与合理利用,“十一五”期,按照“整体管严,分类指导”的原则,切实加强对天然林和区划界定的人工公益林的严格保护,按计划科学采伐人工商品林;加快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系,建成市级与省与各区县计算机联网系统,实现林地林权、林木采伐运输、资源档案、林业行政执法等信息共享;加强森林资源、森林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木材检查站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设备。
4.森林公安、执法队伍建设
为提高我市森林公安、执法队伍快速反应和侦察破案能力,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和林区社会稳定,“十一五”期,全市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森林公安执法体系,民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达到80%以上;实施完善“金盾工程”,建立森林公安综合信息指挥网络;加强森林公安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市90%以上森林公安机关达到相关装备建设标准,90%以上的基层所、队达到公安部“五小工程”要求;市本级建成标准化森林公安机关。
5.森林防火体系建设
本着“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原则,切实加强森林火灾扑救体系、森林消防队伍体系、林火监测体系建设,大力提高森林防火综合控制能力。“十一五”期,进一步加强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设施、设备建设,重点抓好市与8个区县之间的视频指挥系统、火场应急通讯系统以及森林防火重点县林火监测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建成市县二级森林防火监测、指挥、调度系统;积极推进森林防火科学化进程,逐步实现防、扑火指挥科学化、装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继续对国家级重点火险区和省级重点火险区实施综合治理,加快实施火源管理与生物防火、可燃物计划烧除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工程。全市森林火灾年损失率力争控制在0.1‰以内。
6.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
按照“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将有害生物预防纳入营造林建设内容,大力推进生物和无公害防治,进一步加强监测体系和预防能力建设,强化预防性控制措施,促进森林健康。“十一五”期,着力抓好松材线虫病、蛀干害虫、食叶害虫、森林鼠害等预防工程,全市新建中心测报站1个,新建检疫检查站1个,新建检疫检验中心1个,并配套进行库房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全市林业有害生物,特别是外来有害生物和危险性有害生物的防范、应急机制;制定和实施全市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执行程序和规程,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科学防治和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的能力,使有害生物年成灾率控制在4.5‰以内,种苗产地检疫率、无公害防治率和灾害测报准确率分别达到100%、80%和85%,基本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
7.林业种苗体系建设
林木种苗是发展林业的物质基础。为切实提高种苗品质质量,按照种苗生产区域化、供应基地化、质量标准化、造林良种化的要求,“十一五”期,在稳步推进良种及繁育基地、采种基地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品种结构调整,种质资源清查、种质资源保存(异地或原地保存)示范项目建设,完善种苗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设备,强化种苗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种苗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信息网络。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在石棉建立良种核桃选育基地。到2010年,全市造林良种使用率达50%,基地供种率达75%,种子受检率达90%以上。
8.科教兴林体系建设
按照“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原则,抓住国家启动实施“363人才强林和科教兴林计划”的契机,“十一五”期在切实加强林业行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着力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推动林业科技先导计划重点创新工程。力争在良种选育、困难地带造林、优良乡土树(竹)种开发、危险性有害生物预防、林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和综合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建立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试验示范基地8个、林木良种及丰产技术栽培、名特优经济林新品种试验示范林0.67万公顷;完成县级以上林业科技推广站标准化建设和林业科技示范网络建设。到2010年,全市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二是扎实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林业队伍的整体素质。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增强行政能力;强化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造就一大批懂科学、懂法律、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创新能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和林农培训,培养实用人才,增强技术应用能力。5年内,培训技术骨干200人次、在职人员5000人次、林农5万人次。
(四)林业改革
1.分类经营改革
“十一五”期,对国家重点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按照公益事业进行管理,以政府投资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并逐步建立规范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商品林按照基础产业进行管理,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给予必要扶持。基本建立起林业分类经营的框架。
逐步改变现行的造林投入和管理方式,在进一步完善招投标制、报账制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按造林绩效对各类造林主体实行统一补贴的政策,开展直接收购各种社会主体营造的公益林试点。
2.产权制度改革
以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林业产权制度为目标,在继续开展林权证颁发、换发工作的基础上,抓好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稳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规范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度。在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森林所有权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活立木市场,鼓励各种社会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入股、抵押等形式对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进行合理流转。积极探索商品林特别是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在采伐限额内由经营者按市场需要自主采伐试点,确保业主处置权和收益权。
3.重点国有林区和国有场圃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产权明晰、政企分开和精简、优化、高效的原则,将森林资源管理权、社会服务职能从国有森工企业中剥离出来,探索并基本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国有森工企业要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依托森工企业兴办的产业和多经项目,采取资产重组,股份合作等方式组建新型的产业集团,使其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探索妥善分流安置森工企业富余人员的新途径、新办法。
在森林分类改革的基础上,整合国有林场,转变经营机制。对主要以保护和培育生态林为主的国有林场,按公益事业单位管理,定员定岗,所需资金按行政隶属关系,由同级政府承担,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努力完善和落实国有林场职工社会保障政策;鼓励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按照自愿互利原则,采取联合、兼并、股份制等形式组建跨区县的林场和苗圃联合体,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规模经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综合执法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实现立法由注重强化行政权力向注重维护经营者权益拓展、执法由多头分散向综合集中拓展、监督由注重事后追究向注重事前防范拓展、普法由内向型向外向型拓展,把林业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为实现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体制,稳步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努力建设规范的林业行政执法体系。按照“政策制定职能与监督处罚职能相对分开,监督处罚职能与技术检验职能相对分开”的要求,整合林业行政执法机构,明确执法职责,规范执法程序,落实执法责任,健全执法保障。“十一五”期间,要在总结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由多头分散执法向集中执法转变。
(五)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十一五”期,全市林业建设总投资预计153050.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5188.4万元,信贷12195万元,自筹34646.8万元,其他投资1020万元。
1、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投资80681.7万元,其中:天保工程30280.5万元,退耕还林工程42903万元,野保工程4790.3万元。
2、林业基础支撑项目建设投资13059.5万元。
3、林业产业发展建设投资59309万元。
六、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制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意识,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和省委、省人民政府的《贯彻意见》以及市委、市政府《意见》,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严格执行保护森林、发展林业任期目标责任制,把林业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时协调解决好林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认真落实林业重点工程“规划、任务、资金、责任”四项政府责任制,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把林业建设的主要指标纳入年度目标管理,接受同级人大监督。
(二)完善落实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林业
稳定政府对林业的投入。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要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和事权划分的原则,把林业生态建设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林业投入体系,确保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建设、森林资源管理、林业科研、技术推广和良种培育的顺利进行。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促进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集聚林业发展的建设资金。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农户、城乡居民、科技人员、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和私营、外商等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以独资、合资、合作、特许等多种方式参与林业建设,降低民间资本进入林业的门槛,广泛吸纳各种民营资本投入林业产业开发,培育民营龙头企业。
争取金融对林业发展的支持。林业项目贷款是国家扶持林业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要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林业项目贷款的优惠政策和信贷额度,逐步加大信贷资金对林业建设,特别是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投入。
扩大国内外融资渠道,努力争取国际援助和社会捐赠。
(三)扩大开放,积极推进林业国际合作进程
新世纪的林业发展,必须积极面对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以及我国加入WT0的机遇与挑战,充分利用“绿箱政策”,特别是有效利用结构调整支持、环保计划支持、地区援助支持等手段,加强林业发展的能力建设,提高林业的国际竞争力;实施木材资源进口替代和木材加工产品出口导向相结合的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国际贸易中加大林产品进口力度,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加大在国外开发林业资源以满足国内需求的力度,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弥补国内需求缺口,发挥比较优势以形成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认真履行与林业有关的国际公约,积极参与国际森林政策对话和区域进程,实施森林认证和林产品认证制度,积极利用国际多边援助,加强林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加快国际接轨步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林业发展空间。
(四)实施科技兴林,提高林业科技贡献率
加强林业应用技术的研究攻关。以林业科研队伍为龙头,以林业系统的广大科技人员为基础,利用四川农业大学的技术、设备优势,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综合技术的研究攻关。
加强林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以各级林业技术服务站为骨干,广泛筛选一批技术成熟、适用面广、见效快、效益好的科技成果,通过组装配套和优势集成,加以重点推广。积极鼓励,支持科技人才深入基层,指导、服务林业建设,提高科技对林业的贡献率。
加强林业科学技术培训与普及。各级林业部门要本着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注重实效的原则,努力加强科学技术的培训与普及工作,大力提高林农科技意识,增强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五)强化法治建设,巩固林业建设成果
加强法治建设。根据国家已有的法律、法规,配套完善地方性法规,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实施办法。
强化法治宣传。林业普法的发展方向是建立健全完善的普法工作制度,消灭普法工作的死角,形成持续稳定、运作有序的林业普法工作机制。
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行政,保护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湿地资源保护、林地征占用、木材采伐、运输、经营加工、野生动物猎捕、驯养繁殖等管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六)加强林业队伍建设,强化组织管理
搞好队伍建设。林业人才队伍是林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更是规划实施的主要力量。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扎实抓好林业行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营销服务人才、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每年吸收一批林业专业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充实林业基本队伍,逐步提高 林业队伍整体素质,为林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强化三大管理。森林资源管理、工程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森林资源管理上,要严格执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和采伐审批制度、凭证采伐制度、征占用林地审核报批制度,加强对木材流通的监管,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抓好森林及野生动植物、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抓好森林防火工作,抓好重点区域有害生物防治,尤其要加强危险性有害生物的预防及除治。在工程资金管理上,要认真按照“慎用钱”的要求,严格执行工程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大工程资金的监管和对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在造林质量管理上,要认真贯彻国家林业局《造林质量管理办法》,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实行事前指导、事中检查、事后验收的三环节管理,提高造林管理水平,确保造林质量和成效。
健全服务体系。林业基层服务体系是林业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林业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充分发挥县、乡林业服务机构,特别是县、乡林业工作站在政策宣传、资源管理、林政执法、生产组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和作用。



二〇〇五年八月十五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